▶ 本报记者 于大勇 特约通讯员 黄浪萍
大战略呼唤大担当,新起点瞄准新高度。
今年9月,东莞市印发《关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未来产业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明确构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值得关注的是,在该项目任务部署中,东莞滨海湾新区被提及5次。这无疑为东莞滨海湾新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前瞻布局和政策引导。
勇立潮头、破浪前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东莞滨海湾新区勇当东莞市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急先锋,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向新:谱写新篇
新使命催人奋进,新蓝图令人憧憬。
根据《方案》,东莞滨海湾新区将作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多个关键产业集群的重点建设集聚区,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东莞市乃至广东省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其中,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方案》明确重点发展智能移动终端、高清显示、汽车电子核心技术和应用创新。
这既是对东莞滨海湾新区过往发展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其发展前景的期盼。
如今,随着OPPO全球算力中心投入运行、OPPO智能制造中心首批人才业已进驻,vivo智慧终端和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投产,东莞滨海湾新区智能终端龙头项目的牵引力正在逐步释放,让更多中上游先进制造企业、下游智能应用企业集聚,促进产业生态加快建“圈”。
依托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坚实产业基础与丰富应用场景,今年以来,东莞滨海湾新区持续抢滩布局工业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未来产业,一批智能网联汽车项目正在谋划。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加速产学研转换,深度挖掘工业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在东莞滨海湾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与创新。在威远岛板块,东莞滨海湾新区谋划建设面积约2000亩的大学科技园北园,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研发和健康管理服务三大产业方向,目前正在建设的中交滨海湾科创智造园将聚合生产制造、研发设计、中试成果转化、生产企业总部、产品展示和生产配套等于一体,首期预计2025年10月建成投产。
根据规划,东莞滨海湾新区还将全力建设交椅湾精密智造科创园,加速打造立足东莞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器视觉、精密设备产业集聚区。一批优势平台、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方案》还强调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的重要性,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支持高校构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体系,为东莞市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创新活力。这无疑为东莞滨海湾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向海:融合聚变
风起湾区,拥抱“跨江通道”新机遇。
今年6月,深中通道开通,改变了以往广深沿江高速与宝安机场不互通的状况,也给予了东莞滨海湾新区向西协同的新机遇,其区位价值不断凸显。
“现在,我们从滨海湾走沿江高速最快20分钟就可以直达深圳宝安机场,方便与各地的客商对接,更好助力招引企业。”滨海湾科兴科学园总经理唐项雎说。
从空中俯瞰,深中通道画上了珠江口的关键“一横”,将滨海湾与深圳前海、中山翠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深中通道使得这三大区域形成了大湾区新的增长“三角”。
此前,东莞滨海湾新区已积极联动前海和翠亨,谋划环珠江口“黄金内湾”一体化平台,并以深圳都市圈的建设发展为契机参与临港临空经济组团。
如今,随着深中通道开通,滨海湾与深圳前海、宝安以及中山翠亨更加紧密地“组团”,四地以党建共建为引领探索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机制,围绕招商引资、产业培育、文旅活动等开展合作。
深中通道不远处,深江铁路东莞段隧道掘进、高架串联,滨海湾站即将开建,狮子洋通道建设热火朝天,一个个跨江“超级工程”加快落地,密织珠江两岸。
向荣:人城共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年中秋节期间,东莞滨海湾新区在海边举办了一场古典国风与乐舞艺术、多元消费相结合的“中秋盛宴”,来自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宾客与东莞建设者代表和市民齐聚一堂,共绘粤港澳大湾区中秋团圆画卷。
露营节、游园集市、消费节、海边音乐会、荧光夜跑、大湾区自行车挑战赛、广东省级定向赛事等文体旅活动轮番呈现,东莞滨海湾新区人气持续高涨、热度不降。
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为文体旅赋能。近年来,东莞滨海湾新区全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公园海岸串珠成链,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日益鲜明。今年9月,OPPO、小天才企业接连在此举办海滨酷跑、海边音乐会等活动,绝美滨海风光与多元休闲空间成为滨海湾打造“工程师乐园”、引才留才的独特优势。
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沙角半岛板块整备范围工地上,一批建筑物、厂房正有序拆除,为深江铁路(东莞段)、轨道2号线(三期)建设腾挪空间。“轨道上的滨海湾”蓝图正推动沙角半岛实现新一轮腾飞。
自7月启动征地拆迁“百日攻坚”行动以来,东莞滨海湾新区土地整备现场指挥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16个攻坚工作小组深入群众一线、挂图作战,联动社区、街道加速推动签约、交房、拆除等各项工作,不断刷新征拆速度。
他们既是政策宣讲员、一线信息员,为权益人算清每一笔经济账,也是矛盾调解员、“跑腿”服务员,因户施策、逐户攻关,竭力化解项目症结。
“我们既要打消业主不切实际的利益预期,也会努力为他们的实际需求争取权益,不让老实人吃亏。”攻坚组组员说。
目前,深江铁路(东莞段)项目土地整备范围已累计拆迁约194亩,交地率73%;轨道交通2号线三期项目已签约超七成。两大轨道交通项目的加快落地,将大幅提升居民的出行体验与生活品质,还将进一步打开东莞滨海湾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深度协同发展的空间。
向高:奋勇争先
“改革开放是新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是东莞市推进深化改革的产物,更是东莞市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承担着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东莞市政协副主席、东莞滨海湾新区党工委书记罗斌表示,要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肩负使命任务,加大创新力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走在前、作表率。
七大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根据规划,东莞滨海湾新区坚持用改革的思维谋划和推动改革,在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具体而言,东莞滨海湾新区要在平台谋划、体制机制、土地管理、投融资模式、人才人事、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方面深入谋划改革方案,争取上级支持,创造条件先行先试、快行快试,争取更多改革探索纳入国家、广东省的改革方案和任务清单。同时,还要在推动流程重造、精减办事流程、压缩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全流程闭环管理等方面主动改、自主改,勇于自我革命,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以“小切口”改革助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营商大环境,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深化平台升级改革方面,东莞滨海湾新区要以推动莞港合作为突破口,重点谋划和争创珠江口一体化发展试点等国家级平台,推动东莞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平台建设,争取更多改革探索纳入国家、省的谋划部署。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强化内部运作流程再造,进一步强化行政效能改革、工作作风改革和督查考核改革。
深化土地管理改革方面,结合中央、广东省、东莞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后续举措,抓紧研究推动土地整备、城中村改造、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土地整备工作。
深化投融资模式改革方面,积极推动由“财政直投、财政兜底”的传统园区开发模式向政企合作和企业主导转变,实现“财政撬动、国企推动、社会联动”。
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引才育才机制,适度超前谋划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对外构建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对内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让更多的人才选择新区、留在新区。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方面,对标对表周边重大平台,以建设营商环境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证照联办、一照通行”“多证合一”等政务服务改革事项,完善行政审批、企业兑现、信用建设等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等。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平台”作用、深度参与“大载体”建设、着力谋求“大资源”支撑,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东莞滨海湾新区正向着为东莞市高质量发展做示范、当引擎的目标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