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2日
第A45版:特别报道 咸宁高新区

筑牢优势产业“压舱石” 提升发展含“金”量

咸宁高新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滴水科技

  南玻光电

  红牛生产基地

  “咸宁-厦门港”海铁联运班列

  航拍咸宁高新区

  本文图片来源:咸宁高新区

  ▶ 罗奇 庆雪萌 本报记者 于大勇

  2024年1-9月,咸宁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在咸宁市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6%,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1.5%,占总投资比重56.17%……

  作为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咸宁高新区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显著成效。

  筑牢优势产业“压舱石”

  2024年7月,中国红牛湖北生产基地第200亿罐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在咸宁高新区下线。

  18年来,红牛湖北基地与咸宁高新区共同成长:2006年7月,咸宁高新区启动建设之初,红牛项目投产;2017年9月,咸宁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半年后,第100亿罐红牛饮料下线。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企业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大健康产业加速驶入快车道。同时,健康饮品产业快速发展。以红牛为龙头,咸宁高新区集聚饮料品牌400多个,年产饮料超过70亿罐。

  2024年1-9月,咸宁高新区食品饮料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5%,占咸宁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8%。

  其中,元气森林、捷通食品、奥瑞金饮料等重点食品饮料企业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由此带动奥瑞金包装、和嘉包装等链上企业2024年上半年产值大幅增长。这既稳住了工业经济增长“基本盘”又辐射到相关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稳定剂”。

  在元气森林咸宁工厂,紧邻厂房的是绿树成荫的生态景观,悬空步道连接着工厂与公园,风景秀丽。立足咸宁市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定位,元气森林咸宁厂区也是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户外景观面积达16.3万平方米。

  2021年12月,元气森林在咸宁高新区的第一瓶饮料下线。从建设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刷新了行业同体量工厂建设速度。

  “元气森林咸宁工厂是我们第4个自建工厂,前期规划看中的是咸宁市水环境保护和产业基础,没想到会这么快投产。”元气森林咸宁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咸宁高新区对企业建设支持力度之大,让他们信心倍增。

  该工厂是元气森林在咸宁市投资的第一座工厂,一期项目共有4条无菌碳酸灌装线、1条铝罐线和4条注塑生产线。2023年6月,二期项目5条高端乳制品生产线投产。

  企业快速建成投产,是咸宁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的显现。近年来,咸宁高新区持续落实咸宁市委、市政府对突破性发展食品饮料产业这一优势产业提出的战略部署,完善食品饮料工业产业体系和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条。

  每年4-7月都是食品饮料产业生产和销售的旺季。红牛等园区饮料企业订单排满,开足马力忙生产。各地物流货车排队装满咸宁生产的饮料发往全国市场。中国红牛湖北生产基地在咸宁基地占地面积600亩,装备6条世界领先的进口生产线,产业链配套完善,平均每天生产红牛饮料超过500万罐。

  “未来,中国红牛湖北生产基地将不负众望,持续推动产业链完善和升级创新,向300亿罐迈进。同时以实业带动产业,助力咸宁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世界级饮料生产基地’,促进咸宁‘一瓶水’经济高质量发展。”红牛维他命饮料(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海一说。

  提升发展含“金”量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1.0909万米处,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值得关注的是,“奋斗者”号潜水器螺旋桨、轻外壳、导管和槽道,均由咸宁高新区企业海威复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生产。

  据了解,海威复合创建于2005年,起初是一家小型加工企业。咸宁高新区引导该企业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该企业成功转型升级,并快速发展壮大。经过多年持续的技术攻关,海威复合逐渐掌握了海洋工程复合材料领域核心技术。

  目前,海威复合取得或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其中“深海耐压浮力材料”获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该企业参与起草制定国家标准2项,其研制的耐超高水压复合材料制品、高强浮力材料、复合材料螺旋桨等产品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咸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就需要企业从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以项目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转型。

  在咸宁南玻玻璃有限公司玻璃项目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全速生产。身穿蓝色工装的咸宁南玻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崔秀珍,在中控室与同事们分析讨论生产工艺参数调整。一片片晶莹剔透的超白浮法玻璃从流水线下来后,通过质检再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崔秀珍是80后,工作近20年来,挥洒青春激情,倾情技术研发,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光电玻璃、浮法玻璃应用领域的专家,带领团队共申报专利8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项。2021年,崔秀珍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荆楚工匠”称号。

  2023年3月,崔秀珍担任咸宁南玻副总经理,担纲超白浮法玻璃生产线技术改造工作。

  超白浮法玻璃是一种超透明低铁玻璃,具有晶莹剔透、高档典雅的特性,有着玻璃家族“水晶王子”之称。与普通浮法玻璃相比,超白浮法玻璃生产工艺难度较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玻璃中铁含量控制困难;二是在原料熔化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难以消除。既往人们通过采取降低熔窑温度和提升玻璃铁含量减少气泡,但温度降低会导致熔窑抗干扰能力下降,而玻璃铁含量升高则会降低玻璃的光学透明性。

  崔秀珍决心通过升级技术和生产线,制造出完美的超白浮法玻璃。他一方面带领工程师对大量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力求工艺水平更高;另一方面组织进行窑炉前区格子体更换,力求窑体状况最佳,并针对缺陷位置固定的特点,对澄清和卡脖池底实施分段冷却,最大程度消除池底侵蚀或污染影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技术攻关,咸宁南玻生产的超白浮法玻璃各项指标优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订单创新高。同时,咸宁南玻采用新型环保设备节能降耗,为咸宁高新区环保建设贡献了南玻力量。

  企业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头活水。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2024年8月,咸宁高新区发布《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奖补实施细则》,提出对提前向咸宁高新区科创局报备且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每家20万元、15万元一次性奖励。

  同时,对获批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的,按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驼鹿4类,分别给予每家10万元、20万元、3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批湖北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每家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科产融合有“新”意

  在2024年7月举行的“湖北(咸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论坛”上,咸宁高新区管委会与华中科技大学孵化器就离岸科创园区运营合作进行签约。这标志着咸宁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正式引入国家级孵化器开展专业化、体系化运营,意味着咸宁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运营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自2023年9月开园以来,咸宁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已引入30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超过90%。小麦便利、因泰莱激光等8家企业(项目)在咸宁市正式落地投产,全面实施“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咸宁”的离岸科创发展模式。

  近年来,咸宁高新区在科技产业融合上频出新招,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打造科技成果“孵化器”。咸宁高新区先后引进启迪之星、光谷南科技城等孵化器,其中启迪之星(咸宁)、光谷南科技城2家成功跻身国家级孵化器,实现咸宁市“国”字号孵化器“零”的突破;建设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等科创“飞地”,打造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桥头堡”,现已吸引26个人才项目签约入驻。

  打造产业赋能“加速器”。咸宁高新区加快探索“产业+研究院”融合发展模式,每年列入预算3000万元,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目前智能机电、食品饮料、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部进入实体化运行轨道。其中,湖北香城智能机电研究院近两年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服务20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109个,开发新产品37项,提升集群企业产值数十亿元。

  打造集群发展“稳定器”。咸宁高新区先后成立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联盟,支持海威、三赢兴、南玻光电等骨干企业联合湖北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目前建成湖北省级科研平台32家,海威、浩和生物等14家企业斩获湖北省科技奖,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先后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下一步,咸宁高新区将积极对接融入湖北省级科技创新供应链,充分发挥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智能机电两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作用,加快创建两大百亿元级产业成果转化中心。同时,咸宁高新区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为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提供方案,以优良的营商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咸宁创新实践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4-12-02

筑牢优势产业“压舱石” 提升发展含“金”量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2174.html 1 <p>咸宁高新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