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国传电器有限公司
▶ 本报记者 李争粉 特约通讯员 刘岩
作为全国安全科技协同创新首倡区和全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引领区,多年来,徐州高新区秉承“汇聚产业精彩、赋能安全应急”的发展理念,围绕打造有国际影响力“中国安全谷”目标,加快专业化基地建设,壮大产业体量,安全应急产业呈现产业快速集群、创新加速集聚、影响日益增强的良好态势。
目前,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集聚相关企业63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46家、行业领军企业26家。依靠国家安全教育示范高地、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以及多支国家应急救援队等优质安全应急产业资源,徐州高新区正全力打造引领全国应急产业发展新引擎,形成更为广阔的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新空间。
建圈强链
全链条产业集群完成构建
近日,一批应急救援装备从徐工消防智能制造基地发车运往全国各地,为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本次批量发车的34台应急救援装备,除了常规的举高类消防车外,还有排水抢险车、多功能应急救援消防车、破拆机器人等适用于高层火灾、地质灾害、城市内涝各种应用场景的产品,实现了应急救援装备的组合作战、精准赋能。
其中,徐工“百变王者”JY20G2多功能应急消防车一经推出很快成为业内爆款。该款多功能抢险救援车,针对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抢险救援需要,配备全地面越野底盘,并携行8种多功能工作属具,在驾驶室按下“一键切换”,2分钟内万能接口就能自动实现属具更换,真正实现一机多能。夜间,通过自备发电机、4000瓦照明灯可升至10米照亮周围环境。
本批装备中,数量最多的是大流量排水抢险车,其具有排水量大、作业范围广、操作便捷、安全可靠等特点,适用于城市地下车库、地下通道、涵洞、地铁等低矮危险环境的应急排水,也可用于抗旱调水、消防应急供水等各类抢险救援。
作为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的龙头企业,徐工消防生产的消防车涵盖举高、抢险救援、城市主战、后勤保障等四大类70余款产品。其中,举高类消防车连续11年保持国内销量排名第一。该企业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唯一一家超高米数消防车批量销往海外的企业。
徐工消防只是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8年1月、2022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省政府共同签署了两轮部省共建协议,支持推进“中国安全谷”建设。
“安全应急产业是集成应用现代技术、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战略产业。”徐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通“中国安全谷”上下游全产业链,徐州高新区编制了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图谱,梳理安全应急产业相关门类,围绕丰富完善产业链条招项目、引企业。
目前,徐州高新区拥有安全应急企业638家,其中行业领军企业2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上市企业5家。2023年该产业规模超600亿元。安全应急防护、安全监测预警、安全应急装备、安全应急服务四大领域均实现产业链构建,并在一些领域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重点装备产业链。比如在专用消防车辆、消防机器人、消防炮、消防水带、消防栓、消防门、消防软管、消防枪、消防手套等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消防装备产业链。
徐州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火炬安全技术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称号,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为全国安全应急产业创新了发展路径、提供了示范样板。
“安全应急产业在徐州高新区的发展贡献率达70%,规模以上企业占比达65%,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68%,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占比达82%。”徐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10多年融合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已成为促进徐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集全区之力打造的“中国安全谷”成为集高等院校成果转化、产业载体生产制造、产业政策扶持培育和协同创新推动研发相结合的安全产业综合性发展平台。
产学研贯通
产业创新体系加速建立
在老工业基地探索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是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江苏国传电气有限公司创始人谭国俊推动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一次尝试。
1997年,谭国俊研制的“ASCS全数字调速电控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而当时计算机还未普及,市场并不具备生产条件。
面对矿山企业的强烈需求,谭国俊当即创立中国矿业大学传动控制设备厂(国传电气前身),其研发的第一套全数字系统售价200万元,仅为当时国外同类产品单价的20%。
2005年,谭国俊了解到徐州市有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意愿后,带领科研团队将传动控制设备厂搬至徐州高新区。
从此,国传电气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4月2日,位于徐州市高新区的国传电气厂区内,一场新产品交接仪式正在举行。
“我们自主研发的主通风安全应急电源系统正式投放市场,将运往开滦集团,可实现煤矿井下柴油机供电系统国产化替代,进一步提升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系数。”国传电气生产副总经理刘海宁说,以矿用电励磁同步电机为例,自主研发国产替代之后,同类产品成本从每台1200万元下降至不到500万元。
走进国传电气产品展示厅,记者看到,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1件有效授权专利、48件授权发明专利……各类证书挂满了墙面,近50种国产化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见证着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
“借助中国矿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优势,我们从一家校办工厂逐步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矿山重大机电装备国产化、高性能变频调速装备国产化等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对进口设备的替代和超越。”谭国俊说。
国传电气是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发展先行者之一,也是依托徐州市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实现蝶变发展的龙头企业之一。
“谭国俊等中国矿业大学4位教授团队的创新创业,为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打开了一扇大门。”徐州高新区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郭军表示,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这些院校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平台,对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安全应急产业充沛的发展动力,也助力徐州市在安全科学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一直以来,徐州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搭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产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相互补充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了徐州科创大走廊、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中心、重点科创载体21座,组建安全应急装备技术研究院,安全应急产业创新链日趋丰盈。
此外,徐州高新区还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先后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等国家重点科研单位联合建设了46个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引进了5个院士团队、19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日益夯实。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效应,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企业研发机构240家、新型研发机构32家,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亿元,产业发展的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完善产业生态
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产业发展壮大,除了需要创新载体的支撑外,也需要完善的发展平台。
为确保安全应急产业科技创新有平台、企业集聚有载体,2011年,徐州高新区规划建设了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开启了规模化发展的新探索。
目前,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已相继建成5.7万平方米园区综合服务中心、80万平方米高标准多层厂房和11万平方米人才公寓。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规模大、涵盖面广、专业度高、服务好的国家级专业示范园区,努力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郭军表示,园区设立了全国首家地方性安全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组建了7只相关产业基金,总额达100亿元,构建入驻项目基金扶持、重大项目一事一议、产业人才资金补助、科技创新政策奖励、技术产品政府采购的一整套安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走在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内,处处都是忙碌的景象。
“项目落户在安全科技产业园,算是找对门了。”江苏雷龙安全消防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庆成颇有感触地说,企业入驻园区后,通过园区搭建的产学研对接平台,看到了市场需求,也找到了技术支持,园区还给予了200万元重大项目研发补贴,助力创业梦想变成现实。
在雷龙消防公司生产车间,一款基于神经网络算法和数据建模技术开发的无人消防灭火车正在进行第二代产品优化;消防员生命健康监测系统已完成传感器研发;科技感满满的消防单兵装备研发已初具规模,上市销售进入倒计时。
“通过园区牵线,我们与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结成研发对子,正在攻克装备的自我感知和图层定位两项技术难点。”沈庆成表示,园区在产业发展方向引导、研发资金上给予企业很大支持,也坚定了企业全身心投入到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决心。
在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另一家企业,凌天智能装备集团在江苏的产业化基地——徐州鲁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体系,已经形成了应急综合管理执法设备、城市消防设备、防汛抗旱水域救援设备、特种机器人、森林灭火装备、基层社区应急装备等六大产品板块。鲁班公司所生产的系列应急安全装备以其高度智能化、无人化和可靠的质量性能,已经在各种应急安全预防、检测和灾害救援抢险中得到广泛应用,有些产品还远销海外,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
在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内,有一家企业不生产安全应急装备,却服务于安全应急产业,它就是徐州市广联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大批高安全素养的产业技术工人,有效减少了安全生产过程中人的风险,夯实各行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进一步服务于安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联科技总经理陈浩说。
目前,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已成为徐州高新区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区,园区入驻率达85.1%。注册落地各类经济实体104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省级上云企业16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其中小巨人企业1家)。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0个,2023年实现产值66.4亿元。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下一步,徐州高新区将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核心技术攻关上闯出新路子,在产业发展环境上营造新生态,加快建设行业知名度更高、示范带动性更强、影响辐射面更广的‘中国安全谷’。”徐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版图片来源:徐州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