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通讯员 齐菲
在这里,有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的“高新特质”;
在这里,有“龙头项目—上下游配套—产业生态圈”的“高新模式”;
在这里,有多元化、平台化、集成化的“高新服务”;
在这里,有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高新速度”;
……
这里,就是淄博高新区。
向“新”而行,以“质”谋远。淄博高新区作为淄博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画卷。
科技引领强动力
孵化培育的智洋创新,已成长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在电力直流电源智能监控领域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纽氏达特成长为精密传动与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替代进口……
“骑着自行车进来,开着轿车出去;起步进入创业园,发展进入产业园。”像智洋创新这样的创新创业故事在淄博高新区不断地被复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淄博高新区积极探索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大企业平台孵化模式和孵化载体市场化运行机制,力争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淄博高新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一体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案》的出台,开启了构建企业孵化、加速、技术服务支撑为一体的孵化服务体系的脚步,实现了从“科技创业孵化”向“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的转变。截至目前,淄博高新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36家。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0家,山东省级孵化载体8家。载体入驻企业800余家,累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60余家。孵化器入驻和毕业企业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山东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6家,瞪羚企业14家,各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27家,孵化培育出了众多优秀毕业企业。
深耕教辅领域20余年、被称为民营教育出版第一股的世纪天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鸿翼创谷·世纪天鸿创业孵化平台,依托教育出版主业,以K12教育内容为核心,孵化教育出版、教育服务、教育文创、教育科技等领域企业19家,带动当地造纸、印刷、设计、排版等出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迅速发展。
这就是淄博高新区推动龙头企业通过建立众创空间、研发众包、战略投资、开放共享资源等方式,探索大企业平台孵化模式,孵化更多新物种企业的生动实践。
“淄博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区在技术支持、产业配套、政策扶持等方面均展现出明显优势,这让我们最终决定在此设立全国总部。”山东慧瞳视界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常立平表示,在园区的助力下,慧瞳视界不仅顺利度过孵化期,还成功研发出中医药调理近视的拳头产品。同时,利用山大淄博生物研究院的先进设备,节省了至少100多万资金,使公司在市场运作上取得了显著进步。
慧瞳视界的成功得益于淄博高新区对于孵化载体市场化运行机制的不懈探索。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打造“拎包入住”科研共享平台,创新“技术资源、品牌资质、人员团队”共享孵化模式和项目分级遴选机制,打造近“零成本”创业培育模式,先后孵化培育则正医药、汉肽生物医药、五源本草等医药企业43家,其中CRO服务企业24家,实现淄博市CRO服务零的突破。
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注重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和价值转化。如何落地?依靠什么进行转化?创新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淄博高新区聚焦高端科创资源、专业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建好用好科创平台,助推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借力借智“最强大脑”,携手共建创新平台。淄博高新区率先在淄博市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器+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产业垂直孵化模式,与国内一流高校院所开展广泛合作,共建了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清华大学MEMS研究院、天津大学山东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淄博先进陶瓷研究院等14家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13家,通过省级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13家,近年来已转化落地孵化项目300余项。同时,为提升专业孵化服务能力,淄博高新区累计投资5亿多元建设了多个专业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购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近2000台(套),平台全部通过CNAS认证,年均为企业提供超过3万次技术服务,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恒汇电子生产的蚀刻金属引线框架用于高端芯片封装,打破了高端引线框架产品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科学城新材料中试区的等离子技术产业化中试项目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自主研发的“核能放射性废物超级压缩减容系统”在核能放射性废物处理领域首次打破国外垄断,突破“卡脖子”技术,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梯度渗透——膜法脱盐水处理近零排放技术”、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等2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项项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成果在淄博高新区不是停留在实验室,而是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
链式发展聚合力
走进位于淄博高新区的淄博纽氏达特机器人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创新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建立了全工艺流程的智慧工厂,使得客户的定制化产品也可拥有像标准品一样的价格和交期,将‘机器人+’的产业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纽氏达特焊接项目部工程师郭乐辉说,企业作为在国内优先拥有全流程生产工艺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不断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目前,已形成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生产、集成、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3年,淄博高新区依托纽氏达特产业优势,引进法奥意威(淄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为完善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
今年2月下旬,法奥意威智能协作机器人生态产业基地项目破土动工,为淄博高新区乃至淄博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该项目总投资15.5亿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拥有智能协作机器人全部核心零部件技术,项目建成之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协作机器人生态产业基地。
淄博高新区以“链式”思维培育打造“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应用端”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依托“研发1个项目、成立1家公司、培育1个产业”的创新孵链模式,成功孵化山东能行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法奥智能(淄博)装备有限公司等12家机器人产业公司,产品从机器人上游关键零部件,延伸到智能协作机器人、行走轴机器人以及系统集成等产业链中下游,逐步形成全产业链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体两翼,相互需要,互为促进。而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是发展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其重要内容。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路径如何选择?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
位于淄博高新区的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回顾金晶的发展史便可见一斑:20世纪初,金晶成为中国第一片玻璃诞生地,并见证了中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在21世纪,金晶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加快企业发展,自上市后即战略定位高端,通过与美国PPG公司、法国斯坦因设备公司等技术合作,开创了中国企业生产最高等级的平板玻璃先河;此后金晶逐步消化超白浮法生产技术,先后中标了中国尊、鸟巢、水立方及阿联酋迪拜塔等一大批重点标志性工程,一举打开了知名度,而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TCO玻璃,更是经历了20余年的不懈研发。金晶科技由传统玻璃生产制造向专注于太阳能新材料、建筑节能新材料以及交通家电等领域的工业品新材料、生物基产品及原料的转变,实现了“化蛹成蝶”的“蜕变”。
金晶科技的“突围”,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产业巨大的转型升级空间。如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淄博高新区加速形成。新华制药、新华医疗、硅苑科技、华光国瓷等一大批传统企业,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重点,逐步培育出自主可控的核心竞争力,释放了新质生产力的长尾效应。
这些都只是淄博高新区致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淄博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新”定位,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培育壮大企业和现代产业集群为重点,按照“龙头项目—上下游配套—产业生态圈”的思路,扎实开展“四链共进”行动,重点推进绿色能源、环保等淄博市级产业链延链拓链、提质增效,重点抓好齐鲁储能谷、智能微系统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等服务配套,全面做大做强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淄博高端产业和科技创新高地。
老产业发“新”芽,新产业显“质”感。一个个生产车间里,一股股向“新”提“质”的新风正吹遍淄博高新区大地。
服务优化激活力
山东超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刘通,怀着对创新创业的渴望和对成果转化的追求,在淄博高新区找到了理想的舞台。2021年,他凭借压电MEMS传感器项目,在淄博高新区第一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获得30万元奖励。如今,他的企业已成功孵化落地于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其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黄河大桥等8座长跨度大桥的健康监测中。
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切实的保障和暖心的举措。淄博高新区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平台化人才引育机制和集成化政务服务机制,真正将科技与产业、金融、人才、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协同起来,不断激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活力。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淄博高新区始终秉承这一理念,用好“淄博人才金政50条”,有针对性地推出“人才新政16条”,设立2亿元高端人才项目股权投资基金,人才生态进一步优化。为吸引更多人才,淄博高新区积极打造“天淄雄厚·博揽英才”人才工作品牌,常态化开展云聘季、人才节、创业大赛、校园招聘会以及辅导员“三进”活动(进企业、进园区、进中心),创新青年人才引进方式和高层次人才选拔储备模式,打造山东省内首个“人才数字大脑”,以数字化改革构建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既在环境上、政策上、待遇上形成引得来、留得住的“磁场”,又在机制上、空间上、服务上搭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舞台”。淄博高新区持续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增强其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实现人才总量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让人才这个最大变量充分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如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淄博高新区坚持强化科技金融服务,着力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用金融之水浇灌科创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淄博高新区积极引进集聚多业态的金融服务资源,以点带面逐步完善金融业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资本市场突破行动,成立推动企业上市工作专班和资本市场顾问团,鼓励企业上市开展直接融资。自获批山东省上市企业孵化聚集区试点两年以来,成功孵化累计4家企业上市,2家企业过会,5家企业报上市辅导。此外,淄博高新区围绕中小企业特点,深耕金融赋能产品,深化银企产融合作,推广了“淄惠企保险增信贷”和“专精特新专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和发展机会。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政策的长远布局和规划引领。淄博高新区坚持将服务链建在产业链上,建立集成化政务服务机制,围绕产业项目建设、新兴行业发展、企业上市等需求,拓展“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领域,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用地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在山东省率先开展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改革。“用地一件事”改革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典型宣传推广案例,为山东省唯一入选项目。同时,在产业园区建设多功能、集约化、个性化企业服务站点,采取委托行使、驻点服务等方式,下沉103项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一张表单”、部门协同、数据共享等形式,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以创新牵引,以产业聚势,以人才助力,以改革赋能,淄博高新区正全力打造“五个新高地”,聚力实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民生、高效益生态三大攻坚突破行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基石,为在淄博转型跨越发展中作示范当龙头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