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特约通讯员 崔颖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以“又高又新”为方向,推进产业、科技、服务“三维”赋能,探索园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近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实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通过“立园”“满园”两大路径,以园区“一子落”推动经济“全盘活”,正成为成都市谋划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源”。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无疑是这盘园区棋局中的关键变量。成都高新区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以“又高又新”为方向,推进产业、科技、服务“三维”赋能,探索园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特色“立园”
主导产业提档升级
成都市谋划产业园区新一轮发展,首先在于“立园”,而且是以精准定位特色立园。
作为成都市最早一批成立的园区,成都高新区是产业园区发展思路的践行者,更是受益者。在成都高新区“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中,具有高新特色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正加速生长。2023年,前两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3298.9亿元、353.2亿元,占成都市55%和3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605亿元,占成都市比重高达52%。
当下,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新一轮重塑,如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成都高新区将产业特色发展重点放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寻求产业提档升级的增量上。
今年10月28日,英特尔宣布将扩容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封装测试基地,增加3亿美元注册资本,在客户端产品封装测试的基础上,增加服务器芯片封装测试设施,设立客户解决方案中心。
“该项目标志着英特尔进一步打造服务本土企业的开放生态,对促进企业生态合作伙伴集聚具有重要意义。”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芯源系统全球研发及测试基地项目在成都高新区开工。该项目是芯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投资建设的第4期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测试电源管理芯片达200亿颗,将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研发应用中心。
英特尔增资扩容、芯源系统全球研发及测试基地项目只是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向“新”提质的一个缩影。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高新西区)集聚了富士康、西门子、英特尔、德州仪器、华为、京东方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通过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跨区域联动强链延链补链,已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集群,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正在加速形成。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焕发勃勃生机的同时,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加速向“新”而行。
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盛迪医药的国内首个醋酸阿比特龙纳米晶制剂获批上市;永新医疗推出自主研发的Insight四维定量SPECT/CT,填补国内空白;康诺亚研发的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用于治疗特异性皮炎的1类新药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上市;天府锦城实验室全面建成并运行西部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冷冻电镜平台;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运……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集聚覆盖全生命周期生物医药产业链功能平台超16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00余个,培育上市过会生物医药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超50家,吸引GE医疗、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地,累计处于临床阶段在研1类新药110余个,储备管线超200个。
在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上发布的“2023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居第3,与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位列第一方阵;在产业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全部5个单项竞争力均排名前4。
此外,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吸引了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头部企业落地,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数字文创产品。
这些聚木成林的产业,助力成都高新区在全国舞台上与高手“过招”。
“专业化园区建设,是成都高新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举措。”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锚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大力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技术策源、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提前谋划
未来产业加速集聚
主导产业加速提档升级的同时,成都高新区提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制造等六大未来产业。
“这些产业既根植于优势产业的基因,又紧贴市场前沿需求,既有效延长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生命线’,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加速蓄能。”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日举行的2024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供需对接活动,重磅发布了成都市十大人工智能产业地标,成都高新区3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成功入选。
此次入选的产业地标中,AI创新中心荣获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型地标,四川省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荣获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型地标。
此外,此次发布的2024年成都市人工智能百强产品,成都高新区共62个创新产品入围榜单。
以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的AI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致力于构建“AI+”的多层次产业生态系统,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通过聚集行业顶尖企业和高端人才,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提供强大的支持平台,吸引了包括海光集成、新华三、鼎桥通信、绿盟科技在内的超过100家高科技企业和成都高新岷山行动科技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等入驻。
AI创新中心为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是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据了解,2023年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520亿元,同比增速23.4%,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31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9家。
“未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深入落实四川省、成都市人工智能1号创新工程,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创新资源,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创新人才共创AI产业新未来,推动‘智改数转’落地生根,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国产多元异构算力生态高地、全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输出地。”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成都高新区企业沃飞长空携首款eVTOL(飞行汽车)AE200批产构型亮相现场。同时,沃飞长空首次公开面向SVO1运行的“eVTOL统一操纵方式”与驾驶员人机界面,计划将在2025年开始载人验证飞行试验。
沃飞长空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批产构型发布,意味着其从科研走向量产。
吉利科技旗下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已正式落地成都未来科技城,近期即将开工,将布局总部办公、研发和生产制造低空出行航空器等业务。
“和前沿科技对接,抢抓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蓄能的难得机遇,成都未来科技城积极围绕eVTOL、工业无人机等重点领域开展低空经济产业‘建圈强链’,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新动能。”成都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满园”
前沿创新持续涌现
园区特色要“立得住”,离不开企业“满园”的支撑。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经营主体规模快速增长,目前经营主体累计存量超37万户,其中企业超23万家。面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富集的科创资源正成为成都高新区的重要筹码。
今年10月29日,“成都高新造”手术机器人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全球首例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手术机器人手术,精准治疗肿瘤的同时,让患者的器官受到最大程度保护。这台手术机器人——首台国产经口手术机器人系统(TORSS®拓思),正是由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完成。
此外,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还研发了博恩思人工智能外科系统——偌思®手术机器人,全面实现腹腔镜手术自动化升级。该产品不仅上榜了“国家级”榜单,还获国内外授权专利306项,目前在国内外成功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及培训计划。
博恩思相关负责人表示:“博恩思机器人产品的成功研制和应用,离不开成都高新区完善的软硬件环境、优越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生态。未来博恩思将继续依托成都高新区完善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加快产品技术创新迭代。”
近日,葛兰素史克(GSK)发布公告称,其与恩沐生物达成协议,将以3亿美元的预付款从恩沐生物收购CMG1A46,这是一种临床阶段靶向CD3/CD19/CD20三抗药物。此外,恩沐生物还将有资格获得额外总计5.5亿美元的基于成功的开发和商业里程碑的付款,因此交易潜在价值最高可达8.5亿美元。
为何把手上的“香饽饽”卖掉?恩沐生物首席执行官周桢昊对此表示:“我们对CMG1A46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生活的潜力感到兴奋,并感谢GSK加速实现这一愿景。该协议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专有的T细胞接合器平台,我们渴望继续开发新型多特异性抗体疗法。”
博恩思、恩沐生物是成都高新区众多创新主体瞄准前沿领域创新的典型代表。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技术策源和成果转化两端积累起优势。在创新端,加快建设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天府绛溪实验室、北大成都研究院等7家战略平台,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67个,占成都市46%;在产业端,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781家,占成都市36.7%。
更重要的是,成都高新区探索出了一条打通创新和产业“两张皮”、促进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2023年1月起,成都高新区大力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并在全国首创“中试+”生态,网罗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五大主体,发挥“放大的实验室”和“缩小的生产线功能”。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中试平台49个,助力2800余个中试项目实现成果转化。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高新区还在创新打造一种“有组织的创新体系”,其核心节点是“专业化科技园区”。专业科技园区将解决传统园区“博而不专”“全而不精”的问题,整合公共技术服务、资本、运营和数据等多项要素,针对未来科技提供便捷、高效且有针对性的服务支撑,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相融合的综合体和“园中园”。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推进微波射频、低空经济等13个专业科技园建设。2023年9月,微波射频产业园揭牌,为专业科技园区的打造展开新探索。
强服务
营商环境“软”支撑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标志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优化营商环境,是“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
今年8月,成都成电光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成功上市。至此,成都高新区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65家,上市后备企业的储备量更超过200家。
成都高新区打造的一流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幕后英雄”。
在成电光信上市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在资本、政策、人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帮助与支持,有效助推企业上市进程。
作为成都高新区本土培育成长的企业,成电光信是成都高新区国资助力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2014年,成都高新区以“创业合伙人”角色,由高投创投公司以天使基金向成电光信进行天使投资,用于支持企业加快产品研发,帮助企业实现资本与项目的无缝对接。在后续发展中,成都高新区给予资本、政策、人才等全方位支持。
如何培育更多的“镇园之宝”企业?成都高新区通过赋政策之能、科技之能、管理之能,尽可能增强服务效率、要素效用,产出效益。在今年7月举行的2024成都高新策源资本生态上,成都高新策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策源资本”)与20家机构进行产业基金合作签约,签约基金规模超450亿元;在其签约的20家直投重点科创企业中,不乏低空经济“明星”企业沃飞长空。
尽管2022年才正式成立,但策源资本参与组建的产业基金已超1700亿元,自主管理基金规模超200亿元,直接投资项目超70个,直接投资金额超110亿元。
以策源资本和高投创投两大基金运营平台为核心,成都高新区构建起“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目前,成都高新区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已合作组建基金133只、总规模超2800亿元,计划2025年形成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规模。
除强化金融支撑外,借力国家高新区创新改革,成都高新区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为企业高效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比如,成都高新区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打造四川省首家“全生命周期楼宇企业法律服务中心”。针对全球人才需求,成都高新自贸区政务服务大厅能提供“一站式”中英文服务。
不久前,成都高新区发布《“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营商环境提升专项工作措施》,以精细化服务解除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企业办事不出园,改革赋能增强园区保障能力。
在成都高新西区,规土建部门、产业部门、综合保税物流区、政务中心、平台公司充分联动,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真正做到产业项目“招、供、建、验、产”快速推进、足不出园。
对于“足不出园”,莱普科技集成电路研发智造基地项目经理杨博深有感触:“我们项目北侧的地上蒸汽管道严重耽误了项目的施工进度,但这条蒸汽管道给成都高新西区多个重大产业项目供汽,要实现蒸汽管道迁改下埋就需要协调上下游企业统一停汽。成都高新区及时调动规土建部门、产业部门、属地街道等多方主体,施工方案敲定后不到1个月就完成蒸汽管道下埋施工。”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区还将持续推进企业服务进园区、进大厅,不断夯实企业线下服务机制,“一门”“一站式”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营造更优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