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彬
北京市教委等四部门近日发布《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工作方案》,方案提出面向北京市大中小学推广AI学伴和AI导学应用;实现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与学情分析、作业管理、答疑辅导等教学全场景应用;通过智能推送+人工辅助的方式构建面向未来教育的新型“家长学校”;全覆盖开展书记、校长、中层管理干部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将人工智能融入学校办学过程当中。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已成为时代热潮,各行各业都在利用它进行赋能,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并且已取得诸多可喜效果,但其在教育中仍有一些需考量的问题。
人工智能带来变革
“宾果宾果,请问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会像人一样思考吗?”
“将来我们能有会飞的机器人朋友吗?”
“宾果,我最近感觉学习有压力,应该怎么办呢?”
……
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那考河小学校园发生的一幕幕场景。宾果是一个像百科全书一样的机器人老师,不仅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其内置的儿童心理教育大模型,也成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小老师”。与此同时,智能化、拟人化的助教机器人也让课堂变得活跃有趣。
机器人老师的开发者宾果智能是清华人工智能团队研发的产品,该团队研发的机器人现已在全国1.2万所学校落地。
国内另一家深耕该领域的企业科大讯飞表示,讯飞智慧教育产品已深度应用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5万余所学校,累计服务师生超过1.3亿。人工智能的学情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个性化资源推荐,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适切性匹配,减轻学生无效、低效学习负担,实现技术助推规模化“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无疑已经开始深刻改变着传统教育。
关于“人工智能+教育”应该是何种形态,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司林波撰文指出,它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教育环境,从而推动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学习体验发生根本性变革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从狭义上说,“人工智能+教育”意味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管理、评估和反馈等各个环节,以实现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未来的教育将是什么样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打造未来教育的新形态。教育过去一直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二元结构,如今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已经从二元结构演化成“师、机、生”三元结构。因此,未来教育的核心特点就是师、机、生互教互学,虚实一体、个性伴随,以人机协同的新智商超越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而这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最本质的功能。
辅助还是主导
如果从人工智能教师和人类教师中选择一位作为老师,你会如何选?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面向学生做过一次调查。
结果选择人工智能教师的学生超过半数。这些受访学生给出的理由是,人工智能教师情绪稳定,对所有学生可以一视同仁,还可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风格提供定制化教学内容,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不受时空限制。
可见就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与机器老师进行交流。未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机器究竟谁为主导将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认为,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有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这其中包括过度依赖AI、缺乏情感支持、人际交往能力减弱等问题。因此,他建议把人类的诉求、生命的意义、文化和心理的需求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一个可追溯、可视和可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轻松使用和驾驭人工智能的创造力,这是应对智能时代必须要具有的教育观。
郑南宁还表示,无论AI赋能教育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替代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教师的师德师风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即使在未来,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师德师风依然是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内涵。
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过程实验室主任刘伟表示,现代教育是一项生态系统工程,其本质在于以人为本,系统性地激发和唤醒学生们的内在潜力和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点并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教育还应营造积极、开放、包容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此外,教育更要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这都是AI至少短期内所不能承担的。
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各国在将AI引入教育的尝试中普遍采取渐进式方案,AI更多作为辅助角色,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