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彬
近日,TCL华星宣布,印刷OLED即将实现小批量量产,首款产品瞄准高端医疗显示领域,而此前京东方在成都投资630亿元的8.6代OLED项目工厂正式封顶,维信诺与合肥合作投资550亿元建设的合肥国显8.6代OLED项目开工……
中国OLED产业正经历快速发展期,加速挺进世界顶流。
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表示,随着中国厂商的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全球OLED产能正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OLED生产和研发基地。然而,在关键材料、设备及技术等方面还需继续攻坚克难。
行业迎来爆发
邹德宝介绍说,在全球范围内,OLED产业正经历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阶段。从技术应用方面看,OLED技术因其自发光特性、高对比度、色彩饱满、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智能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市场需求方面看,OLED显示面板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智能手机领域,OLED面板的渗透率逐年提升。
2024年上半年,随着消费电子需求回暖,OLED凭借卓越的性能优势,需求持续提升。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市场柔性OLED(含折叠)智能机面板出货量约1.6亿片,同比大幅增长39.9%、环比增长17.5%。
同期,国产柔性OLED智能机面板出货量约9400万片,同比大幅增长79.0%,环比增长4.7%。近几年,华为、小米、OPPO、vivo等主流国产品牌柔性OLED面板订单量持续转向国内厂商。
在此背景下,中国OLED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东方财富Choice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A股OLED板块130家上市公司中,有99家实现了盈利,而一些未能盈利的公司中有不少也实现了大幅减亏。
邹德宝认为,从中大尺寸应用增长情况看,OLED技术正逐渐向IT设备、车载显示等领域渗透,预计未来在中大尺寸屏幕上的应用将显著增长。
阳诚基金发布的研报提出,柔性OLED作为折叠屏手机的核心显示技术,推动了智能手机设计的重大变革,折叠屏手机也是目前渗透率最高的应用场景。柔性OLED在折叠屏手机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应用远不止于此,在可穿戴设备、车载显示屏以及其他领域同样展现出潜力。
中国厂商还需努力
今年二季度,国产柔性OLED面板实现对韩国的赶超,在全球占比达58.9%,同比上升12.9个百分点。而在2023年,中国柔性OLED面板出货量就已达到全球产能的一半。
邹德宝表示,中国在OLED产业中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种有利条件的综合作用。首先,中国对OLED产业给予了明确的政策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实现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其次,各大企业在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第三,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之一,对OLED显示面板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韩国企业在OLED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掌握了从小尺寸到大尺寸的核心技术节点,还在市场份额方面遥遥领先。然而,这一局面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中国企业不仅在出货量方面实现了赶超,也在关键技术领域积极寻求突破。
据了解,目前可以实现量产或具备产品化能力的OLED技术包括三星的QD-OLED技术、LGD的WOLED技术、FMM-OLED技术和印刷OLED技术。而印刷OLED技术是由TCL华星主导,这也是目前唯一由中国面板厂先发主导的技术路线。印刷OLED面板将比传统OLED面板的寿命更长、显示更清晰、色域更高。
虽然取得优势,但还是不能过于乐观。邹德宝表示,一是OLED产业链上游依赖度高。中国在OLED产业链上游尤其是关键原材料和设备方面,对国外厂商的依赖性较强,关键设备以及整套设备的系统化技术等大多掌握在日本、韩国及欧洲相关企业手中。OLED上游设备和材料分别占OLED行业成本的35.4%和31.0%,其中设备占生产线投资的70.0%,这导致OLED制造成本难以下降。二是技术突破进程相对缓慢。尽管中国OLED产能规模正快速提升,但多个细分领域尚未突破技术瓶颈。三是产能过剩风险。随着国内面板厂商加快布局高世代生产线,如果市场需求增长跟不上产能扩张速度,可能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