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4日
第A5版:创新园区

成都高新区“基金丛林”盛开产业之花

  2024成都高新策源资本生态大会

  天使子基金合作签约仪式

  科技金融大厦

  天府软件园

  本版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区

  ▶ 本报记者 李争粉  特约通讯员 崔颖

  10月18日,2024中国成都“金熊猫”天使投资生态大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首批50个获资助及种子项目在会议现场签约,这些项目将获得来自该高新区资助资金和种子基金的支持。

  随着首批资助和种子项目的签约落地,一个“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在成都高新区全面落地,赋能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

  据了解,自2022年起,成都高新区开始实施5年3000亿元基金组建计划,持续推动培育大规模、多层级的基金集群。如今,成都高新区的“基金丛林”正在快速生长,不断助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正在加速崛起。

  打造天使投资生态

  “金种子”铺天盖地

  聚焦新型导电薄膜研发生产的企业维洲勇创,承担着岷山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的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种子基金就像‘及时雨’,能够解决我们在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如供应、成本等难题,我们将利用这笔资金持续推动产业化应用。”维洲勇创负责人张一洲说。

  据了解,今年7月,成都高新区重磅发布涵盖“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致力于资本赋能“重点产业全覆盖,服务生命全周期”。围绕上述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在本次大会上完成了首批资助项目和种子项目签约,共支持50个科技成果项目转化。

  仅仅90天时间,资助资金、种子基金的“规划图”已形成“实物量”。

  为了推动资助资金、种子基金快速落地,成都高新区建立成果转化资助平台、种子基金服务平台,组织3场“金熊猫”创投日种子项目路演活动,联合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芯华创新中心、未来科技城建立3个种子基金联合孵化基地,通过“线上系统+线下路演+联合孵化”模式,征集筛选优质科技成果。

  据悉,首批5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岷山研究院、成都高新区通信测量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平台,这些项目将以专业力量进一步为其赋能。

  “成都高新区构建‘战略平台—转化平台—专业化科技园区—创新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资助资金和种子基金就是围绕其中的战略平台、转化平台,每年计划投入资金支持250个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进市场。”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自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发布以来,种子基金以其“80%让利、80%容亏”这两个鲜明特点而备受社会关注。据了解,80%让利,是允许科技团队3年内以原价回购80%股权,解决初创团队估值高的“痛点”,缩短投资谈判时间,同时保障科技团队控制权不被稀释;80%容亏,是允许种子基金管理人出现不高于80%的投资损失,解决国有资金在高风险的早期投资领域“不敢投、谨慎投”的忧虑难题。

  这样的顶层设计赋予种子基金运行的灵活性,让科技成果“应投尽投”进而推动“金种子”项目“铺天盖地”。

  “成都高新区的资助资金、种子基金和天使母基金,对硬科技初创企业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持。未来,我们将与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紧密合作,将种子基金作为我们的重要项目来源,共同助力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破。”国泰创投管理合伙人杨保宁表示。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累计决策合作子基金27只、总规模达150亿元,基本实现国内头部前20强早期创投机构合作全覆盖。天使子基金累计投资23家高新区企业,招引落地47个项目,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等顶尖人才,投资国产高端射频SoC芯片以及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国产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等一批国产化替代项目。

  “2023年共有176家(次)科创企业获得各类股权融资,获投企业数量3年增长3倍。今年,成都高新区打造天使投资生态2.0版本,持续推进有体系的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形成‘金种子’项目汇集、转化培育政策完善、早期耐心资本齐备、产业基金实力雄厚的天使投资生态。”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高新区将持续做大天使基金集群规模,通过加大出资比例、灵活投资策略和大幅度让利等开放优厚政策吸引相关机构合作,扩大天使投资“朋友圈”。

  重点产业全覆盖

  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

  资助资金、种子基金仅仅是成都高新区打造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作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始终把资本作为推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2023年该高新区176家(次)企业获得各类股权融资,实现平均不到两个工作日就有1家企业获得股权融资。

  “为更好发挥投资基金助力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成都高新区持续优化完善投资基金政策体系,系统重构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精准匹配项目创新成长不同阶段投融资需求,进一步强化投早、投小、投资未来产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助力资本和项目在成都高新区‘双向奔赴’。”成都高新区国资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看,成都高新区是以策源资本和高投创投两大基金运营平台为核心,构建起“资助—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

  其中,资助资金不计权益支持高校院所创新项目开展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成果转化工作,由财政首期设立不低于1亿元资助资金(5年累计15亿元),每年支持150个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区“就近就地、应转尽转”。

  种子基金聚焦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等,首批新设2亿元种子直投基金,未来每年投资不低于2亿元,助力100个创新团队以公司形式启动产业化、商业化进程,并为创始团队设置原价回购机制,比例最高可达到80%。

  天使基金通过优化返投认定条款、设置分档让利机制等,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每年投资不低于15亿元,每年支持企业不低于50家。

  创投基金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投资,每年投资不低于20亿元,加速30个高能级项目快速成长,将重点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重点细分赛道。

  产投基金聚焦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投资,每年不低于30亿元重点投向20家核心企业。深挖主导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围绕“链主”企业和核心节点型项目重点布局,实现政府产业部门为招引项目提供定制化、多元化的落地服务方案,构建产业与资本互利共赢的良性生态。

  并购基金聚焦高新区有并购意向的上市公司、链主企业,服务有被并购意向的优秀创新项目和有退出需求的资本,围绕公司主营业务或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并购重组,助力被投企业加速登陆资本市场以及区域上市公司、链主企业做大做强。

  “重构后的基金体系在推进政策性和市场化投资上双轮驱动,在强化政府部门深度服务的同时,实现市场化资源高效配置。此外,我们对各类投资基金明确了亏损容忍的尺度,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容亏率从80%到30%进行设置,市场化基金的容亏率设置为20%,建立了全国范围内容忍度较高的容亏尺度,为国有企业松绑赋能。”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产业投资平台,策源资本承载着5年组建3000亿元产业基金群的重要使命。自成立以来,策源资本一直秉承“促产业、创品牌、造生态”的发展定位,以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为导向,努力打造国有产业资本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模式。截至目前,策源资本参与组建产业基金超1700亿元,合作基金投资项目超350个,投资金额超200亿元;自主管理基金规模超200亿元,直接投资项目超70个,直接投资金额超110亿元。

  “与成都高新区以及策源资本合作,在绿叶维信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血脂康今年将在成都完成投产,将达到年生产能力900吨红曲原料、10亿粒血脂康胶囊,预计2028年达到40亿销售额,2035年达到百亿元。我们期望在成都高新区优良创新氛围环境下,能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共同建立吸引和培养人才的机制,形成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不断拓展项目的国际市场。”绿叶维信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持续壮大的基金规模,成都高新区吸引顶尖人才和创新项目双双落地。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汇聚国家级、四川省级人才1100余人,各类人才超80万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67家,已建、在建中试平台覆盖70%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正在加快打造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北大成都研究院、芯华创新中心、岷山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培育海量“金种子”项目,为创新资本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项目。

  聚焦主导产业

  精准浇灌“产业之花”

  8月29日,成都蓉创先导股权投资基金(以下简称“蓉创先导基金”)签约仪式在成都高新区举行。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只依托上市链主企业组建的医药并购基金,蓉创先导基金由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高新策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将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并购型投资。

  作为并购基金,蓉创先导基金补充了成都市基金短板,完成了“种子—天使—产业基金—S基金—并购基金”投退闭环,率先形成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为下一步培育链主企业、发挥链主关键作用,打造产业建圈强链升级版提供实践思路。

  成都先导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进表示:“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一员,成都先导将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经验,通过蓉创先导基金这一科技金融创新平台助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企业规模,推动完善产业链和生态圈建设,同时,希望将基金的影响力进一步辐射到川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让其成为推动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与高瓴资本、中金等机构合作成立超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围绕产业建圈强链,充分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和辐射效应,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加速汇聚,加快创新技术产品孵化和转化应用,持续推动更多优质生物医药企业落地发展,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持续释放创新源动力。

  生物医药产业在基金的加持下茁壮成长,而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的设立则为成都高新区的“一号工程”注入新活力。

  在9月28日举行的首届天府人工智能大会上,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合作协议正式签订,该基金由成都科创、上海临芯、绛溪科技、策源资本、锦江产投共同组建。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关10亿元,这也是天府绛溪实验室策划并重点参与成立的首只产业基金。其中,作为实验室全资子公司,天府绛溪科技将在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与企业培育、公共技术平台运营、股权投资及基金投资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次天府绛溪科技与顶尖投资机构合作,参与共建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并作为管理方之一,标志着天府绛溪实验室在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金融资源的整合和项目的孵化,为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天府绛溪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成都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核心区,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45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达468亿元;已培育行业大模型46个,基本形成多层次人工智能企业集群,具备产业先发优势;力争到2026年,该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国产多元异构算力生态高地、全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输出地。

  产业与基金的“双向奔赴”,正在成都高新区结出硕果。据了解,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产业加速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方向,成都高新区形成多个重点产业链,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高新区以芯、屏、端为主要发展方向,聚集了283家规模以上企业,产业规模达3298.9亿元。生物医药方面,成都高新区将现代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健康服务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聚集3900余家企业,产业规模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数字经济方面,成都高新区以人工智能、高端软件、数字文创为核心发展方向,推出《哪吒》动画电影、《王者荣耀》游戏等爆款产品。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全生命周期资本支持服务体系已合作组建基金124只、总规模2655亿元。接下来将进一步发挥产业基金牵引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计划到明年形成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规模,每年支持300个项目,用5年时间打造万亿元级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成都高新区正锚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大力开展“立园满园”行动,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技术策源、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功能,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2024-11-04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40285.html 1 <p>成都高新区“基金丛林”盛开产业之花</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