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10月24日,《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4年)》在第三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发布。蓝皮书显示,北斗系统服务及相关产品已输出到130余个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多项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的国际标准相继发布,为民航、搜救卫星、海事、移动通信等多个关键领域产业发展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自2012年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成以来,北斗启动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平台、组织交流活动等,实现北斗的国际应用推广。特别是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开通后,系统地完成了全球发射组网,具备了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共7类服务的能力,服务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北斗国际化发展从区域合作开始走向全球合作。
中亚地区水资源非常珍贵,修建拦河大坝是管理水资源的最好方式。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将北斗技术应用于塔吉克斯坦的萨雷兹湖大坝变形监测,实现溃坝隐患提前预警,有效保障了水坝安全,提升了安全管理水平。
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北斗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实时、连续、稳定、准确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定位数据和时间;在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国家,北斗系统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北斗在非洲的应用前景从未如此广阔。”尼日利亚乌斯玛努·丹福迪沃大学访问副教授拉瓦尔·拉西西·萨拉米在峰会上说,非洲许多国家使用北斗后,社会经济发展都得到发展。
在西非的布基纳法索,北斗高精度技术被运用到医院建设项目的测绘中,6天完成施工测量,缩短了一半以上的建造时间;在尼日利亚,北斗无人机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开展农业植保、基础设施规划等应用,有效推动了当地智慧农业发展……
“北斗提供了一个新技术应用的好机会。”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部长艾南·米诺(Hernan Merino Choque)期待通过持续推进的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有效应对建筑、空间、地震、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管理等方面的全球挑战,实现世界共享北斗建设发展成果。
跨越国界的福祉传递,生动体现了北斗系统“同世界·共北斗”的理念。
中国星网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时空信息集团董事长刘学林认为,立足国家战略,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多渠道推动北斗服务在海外应用落地,有助于巩固提升北斗系统国际话语权,推动北斗更好地“走出去”。
“今后,可以充分发挥北斗系统与国际合作应用推广的组织运行平台作用,积极联合具有海外合作基础的伙伴,统筹利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资源禀赋,共同探索北斗系统在铁路、水利等海外大型工程项目的应用。”刘学林说。
从北斗开展的区域和国别合作看,目前北斗已经在世界主要地区建立了多边合作机制,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市场特点开展具有差异化的应用合作。
比如,中俄持续在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操作、增强系统与建站、监测评估、联合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中美持续开展北斗与GPS的兼容与互操作沟通协调、星基增强系统及民用服务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两系统的建设发展,共同服务世界各国人民。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开展务实合作,在北斗/GNSS 联合应用、联合测试、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果。
“北斗在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北斗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完善国际合作机制,应对‘经济安全’议题产生的多重挑战,推动北斗的国际化发展。”业内专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