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立彬
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就业问题时表示,新的经济形态也会催生新的就业需求。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无人机操控员这样一种新岗位。据有关部门测算,现在我国这个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而无人机技术与产业是低空经济的重要引擎。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无人机运营企业1.9万多家,年产值已达到1520亿元,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量产无人机超过1000款,交付民用无人机317万架,飞行2311万小时。目前,除操控员缺口巨大外,无人机装调检修岗位的人才缺口更是达到350万。
无人机操控员做什么
2019年,无人机操控员职业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如果认为无人机操控员就是操控无人机的人,那就想得太简单了,作为一个职业,他们的职责是多种多样的。
小罗是美团的一位测试飞手,据他介绍,他的工作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做研发同事的“眼睛”“耳朵”和把关人,当开发出的新硬件、新功能正式投入运营前,就需要他这样的飞手进行反复测试;二是无人机配送航线开设前,测试飞手要参与航线信息采集等工作。
“每条新航线通航前,我们都需要对无人机飞过之处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将飞行航路设计在城市空旷、信号干扰小的路线上,减少环境对无人机飞行安全的影响。航线的设计还要考虑周边居民的感受,如何能够减少噪声与居民保持足够的‘距离感’,都是需要考虑的细节。”小罗说。
他印象最深刻的一项任务是在深圳某地标处的广场临时开通一条航线,需要在晚上遥控无人机飞入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并准确降落在两平方米的地方。但现场不仅信号差,光线也不好,就像让无人机蒙着眼参加100米冲刺,且过程中不能偏离跑道。
“为此,飞手和研发团队每天16个小时驻扎现场,相互配合,不断给无人机做‘视力矫正’,最后顺利完成临时航线任务要求。”小罗回忆道。
除了测试飞手,在美团无人机团队中还有一种超视距飞手,他们的主要工作不是操控无人机,主要是负责监视系统和无人机运行是否正常,以及完成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例如,一旦无人机飞行过程中遭电磁干扰出现故障或者整机失控,飞手们才会出现。
无人机的运行更多依靠运行管理中心,一套运行系统连接着远程机组、飞行器、机场以及空中交通规划控制模块等单元,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自主调度半径600公里内的无人机。
缺人与育人
据了解,要想成为一名职业飞手,需要考取民航局的《民用无人机驾驶执照》(CAAC)资质证书,无人机操控员执照考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针对原理知识的理论考试,另一个是操纵无人机的实操考试。
按等级划分,无人机操控员执照可分为视距内驾驶员、超视距驾驶员(机长),每个等级又分别对应4种无人机机型,分别是多旋翼无人机、固定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而按照空机重量,又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无人机。
今年4月,中国民航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和云系统数据统计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共有19.44万人拥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较上年增加5.6万人。
需要提出的是,导致无人机操控员如此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在小罗看来,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人们对于低空经济的关注和了解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更多的人投身于此;另一方面,这项工作是有一定门槛的,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进行岗前培训,与小罗同批次参加培训考试的同事,很多就是在中途放弃了。不仅如此,由于无人机的机型和功能不断更新,由此需要持续地学习。
无人机驾驶培训产业规模小、专业机构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专家建议应该建立健全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航空学院建立学校、企业及第三方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定向培养飞行驾驶、机务维修、运营管理等各类低空经济专业人才。
目前,这样的局面正在开始形成,据了解,国内高校争相布局低空经济相关专业,职业院校在此前无人机操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契合企业需求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传统航校也入局低空领域,基于传统民航飞行、民航运输等专业开设新的学科和专业。
今年6月,山东东时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开业庆典在山东东方时尚园区盛大举行,标志着驾驶培训龙头企业东方时尚正式进军无人机培训市场,每年可满足超万人的无人机驾驶培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