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30日
第A7版:园区热点

“向新而行”场景赋能新质生产力

  ▶ 本报记者 张伟

  最近,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向新而行”场景赋能新质生产力活动如火如荼,9月21日,记者跟随该活动走进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中关村房山园新质生产力发布厅(第四期)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供需对接会现场,这里气氛热烈。

  为产品找场景

  “非常期待与下游合作伙伴一起开拓市场,一起拥抱新能源安全赛道。”在新技术新产品推介现场,新源清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CTO刘凯正在发布超分子材料赋能应急消防安全领域典型应用场景及系列产品。

  刘凯表示,在新能源与消防安全的深度应用场景中,应急响应滞后与火源控制的复杂性长期阻碍行业进步。他说:“我们将超分子材料技术融入消防安全解决方案之中,极大地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间,在火源控制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效与精准”。

  随着储能行业的飞速发展,企业经常面临储能效率与安全性难以兼顾的困境。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新源智储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逸超介绍说,该企业凭借全浸液冷储能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该企业通过创新液冷系统技术,实现了储能电池的高效散热与热失控预防,为储能技术的安全应用树立了新标杆。

  为场景找产品

  “希望与各单位合作,共同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在场景需求发布现场,北京京丰燃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刘超抛出“合作订单”,该企业有京丰“低碳”区域综合能源服务中心—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的场景需求。

  “我们将投资建设节能、减排、节水的余热利用能源站,期待与更多优秀企业合作,推动能源细分领域创新应用,有效提高区域供热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污染排放与能耗。”他说。

  新能源产业储能细分领域中,储能锂电池的热失控问题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在新技术新产品推介现场,北京可感可知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黄承辉发布了该企业储能锂电池热失控智能探测及新型消防系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

  在光电显示业界,如何平衡更高色彩饱和度与更低能耗是最重要的课题。新源劲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徐建智在详细讲解全彩光电功能材料技术及其创新实践时表示,该企业发布的全彩光电功能材料技术,“正是为突破这一瓶颈而生”。

  新能源储能与电力系统集成技术,是目前该行业中最为前沿的技术领域之一,如何实现高效、可靠的储能系统集成是当前的重大挑战。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部高级经理徐航宇推介的“100kW/229kWh锂离子储能系统”,带来了应对之策。

  晒家底,

  北京房山广发“英雄帖”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北京市房山区持续发力,强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重点产业链,目前已聚集一批新型储能、氢能、先进技术与关键战略材料为主导的众多领军企业与核心研发机构,初步构建起涵盖从原材料供应、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市场应用的产业链体系,促进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加速新型储能技术的创新与成果转化,为首都乃至全国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在新能源领域,房山区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小巨人’企业2家,独角兽企业1家;在新材料领域培育规模以上企业89家,专精特新企业22家,‘小巨人’企业7家,上市企业4家。”北京市房山区经信局局长姜殿勇在“晒家底”时,用一组组数据让供需对接企业吃下“定心丸”。

  截至目前,房山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42亿元、351亿元,两大产业占全区产业比重达到46%,已纳入该区未来产能重要引擎。

  “房山区是北京市惟一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是北京市新型产能示范区。我们将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支撑平台,为新能源、新材料企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保障,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和产业升级。”在活动现场,北京市房山区副区长高武军发出广邀企业进驻房山区的“英雄帖”。

  “链”功夫,

  让场景对接双向奔赴

  聚焦“为产品找场景,为场景找产品”,搭建场景对接桥梁,助力企业链接场景资源,北京市始终在探索。

  “通过搭建场景供需平台,促进企业间生态合作与融合发展,希望参加活动的供需双方能够充分对接交流,取得务实的合作成果。”中关村政府采购促进中心主任葛志杰在活动现场表示,让场景能力与机会双向奔赴,是中关村政府采购促进中心牵头开展2024中关村论坛系列“向新而行”场景赋能新质生产力系列活动的关键招数之一。

  据介绍,近年来,北京市持续开展应用场景的建设、探索工作,建立全市应用场景联席会机制。2023年该市累计统筹发布应用场景300余项,新经济参与度和获得感也不断提高。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场景开放合作环境,2024年中关村管委会借助中关村论坛这一国家级平台,全新推出“向新而行”场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系列活动。

  今年以来,围绕智能机器人、互联网3.0、AI应用细分领域,该系列活动发布场景需求21个和新质新产品42项,服务各类创新主体370余家,促成一批重点超级项目合作,同时对符合条件的创新项目纳入科技专项资金支持。

  “每个项目的支持资金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有合作意向的合作项目,欢迎大家积极向我们推荐。”葛志杰表示。

2024-09-30 6 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content_138046.html 1 <p> “向新而行”场景赋能新质生产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