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叶伟) 记者近日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的第九届储能西部论坛暨新疆储能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研讨会上获悉,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百吉瓦时,达到48.18GW/107.86GWh;同期,我国新增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13.67GW/33.41GWh,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同比均增长71%。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作为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装备,新型储能将成为推动中国式能源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新动能。
关于新型储能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史玉波表示:“伴随可再生能源的高速发展,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尤其是西部地区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基地,为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2024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西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成为全国新型储能发展最快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1030万千瓦,占比在全国约三成。
其中,储能在新疆地区的发展尤为迅速。近年来,新疆不断刷新储能装机规模纪录。截至2024年6月底,新疆新型储能累计装机5.5GW/17.8GWh,功率和能量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得益于储能电站建设,新疆电网新能源利用率提升3.1个百分点。据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统计,今年1-8月,新疆新型储能充电量27亿千瓦时,放电量23.2亿千瓦时,转换效率85.9%;新疆新型储能利用小时数达1158小时,是2023年同期的4.81倍。
新型储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史玉波说,我国西部地区各级能源主管部门积极出台相关措施,服务新型储能项目建设,重点围绕电力市场化交易、调峰辅助服务、容量电价机制及共享租赁4个方面为新型储能项目盈利拓展渠道提供政策支撑。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说:“我国西部地域广袤,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国家规划中明确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对储能有重大需求。以新疆为例,近年来,为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新疆逐步建立规划布局、并网运行、市场交易、电价机制等政策体系,规范储能管理,明确盈利渠道,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同时,新型储能多元化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史玉波说,近年来,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重力储能、钠离子电池等多种非锂储能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可再生能源配储、独立储能成为储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为解决西部地区可再生能源面临的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和西电东送等挑战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然而,当前,新型储能仍处于规模化发展初期阶段,面临着发展方向尚不明确、规划运行不够科学、产业发展还存隐忧、市场机制仍难盈利等问题和挑战。
关于下一步如何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史玉波说,需要从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优化产业布局与资源配置、加强储能技术创新、加强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和标准制定4个方面发力,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具体看,结合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布局特点,需从财税、融资方面加强支持,降低企业投资储能成本,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储能项目市场化交易机制,积极推动储能电站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储能价值最大化。特别是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电网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规划储能项目布局,确保储能项目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协同发展,积极打造西部地区新型储能产业集聚区。
此外,要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本质安全型锂电池储能技术迭代升级和非锂储能技术联合攻关,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示范项目,验证储能技术可行性,积累运行经验,探索储能电站与电网互动技术与模式。持续优化储能电站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责任主体和职责划分,建设并运维好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在储能电站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方面加快标准制修订,把好储能安全发展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