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担保公司……
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第一家孵化器、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个全国技术交易会,第一家常设技术市场,第一个产权交易市场……
无数个第一,激流汇聚,奔涌成潮。
新中国诞生时,全国专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人只有500多人,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只有40多个。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铸就了“两弹一星”惊世伟业,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播下创新的种子。随后,一大批先行者敢为人先、接力攀登,我国高科技事业风起潮涌。
1980年10月23日,在北京市科协支持下,陈春先和纪世瀛等人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一间十几平方米俗称“鸡窝”的后平房仓库,悄无声响地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启了拓荒之旅。
这个技术发展服务部,是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企业的雏形,称之为“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陈春先因此被誉为“中关村民营科技第一人”。
1987年6月8日,在“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一座闲置的营房内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诞生。
一座破旧的营房、一块牌子、一部电话、5个骑着自行车四处张贴“招‘蛋’入孵”油印小广告的年轻人,为中国孵化器事业画下原点。
陈春先等人迈出的一小步,被誉为中国科技改革的一大步。同样,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国家高新区所迈出的一小步,也是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步。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高新区首次作为国家战略被提出;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复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个建立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的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
从此,华夏大地开启了探索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火热实践。
全球第一个U盘、全球首枚成功入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世界首台20流明微型激光投影仪,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第一根光纤、第一部国产手机、第一款中文搜索引擎、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都诞生在国家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汇聚了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的独角兽企业,形成了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广州先进制造业等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共178家,并依托66家国家高新区创建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关村时指出,“发展中关村、建设高新区这步棋是走对了”。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殷殷嘱托:“建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高水平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丽画卷,新时代呼唤更多创新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