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争粉) 9月12日,在2024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牵头建设运营 的“国家工业碳基础数据库”正式上线,将为我国工业领域碳管理服务等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支撑。
工业碳基础数据库按照“系统为基础、数据为核心、标准为支撑、机制为保障”的总体原则,研发建设一套数据资源系统,构建数据汇聚共享、数据质量评估、数据生产和商业化运营能力,依托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汽车、化工、建材、重点装备、原材料、光电线缆等多个行业提供数据订阅、数据定制、数据开发三类公共服务。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要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占全国总体消费量2/3左右,碳排放量占比70%左右,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和主战场。加快工业绿色发展,降低工业产品“含碳量”、提升工业经济“含绿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加快工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强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创新,推动数字化碳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数字技术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攻关建设工业碳基础数据库,支撑构建我国工业领域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数据库以打造国际权威碳基础数据资源池为目标,加快革新传统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模式,为地方、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基准数据。该数据库通过权威数据标准、数据资源、数据开发服务,引领工业领域碳基础数据库高质量发展。
目前,工业碳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研制和数据共享合作方式,已与钢铁、石化、建材等40家行业龙头企业建立碳足迹数据合作关系,联合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单位、多家行业协会共同研制当地因子数据,已采集加工和汇聚6000多个单元过程数据集。相较国外商用数据库,我国工业碳基础数据库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国内工业领域生产制造实际能力和水平。
未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将持续开发汇聚符合当地实际的碳排放因子、碳核算模型数据以及各类环境影响数据,开展碳基础数据质量评价、数据确权等服务,全面推进工业碳基础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共用”,不断提升数据质量、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打造国内公认、国际互认的权威工业碳基础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