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晁毓山
9月6日凌晨2时30分,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第三个轨道面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10星方式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0颗卫星状态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据了解,吉利未来出行星座是由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时空道宇”)建设并运营的全球低轨通信星座。此前时空道宇已发射两个轨道面,有20颗卫星在轨运行。此次成功发射后,3个轨道面30颗卫星可实现全球90%区域24小时覆盖,计划今年年底正式向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多需求催热新业态
时空道宇前行路上并不孤单。
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千帆极轨01组首批18颗卫星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
2021年,在第四届进博会期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布G60星链计划,又称“千帆星座”。对标马斯克的“星链”,“千帆星座”计划到2030年年底发射1.5万颗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太空网络,提供手机直连等多业务融合服务。届时,无论身处深山荒漠、远洋高空,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随时上网,不用担心与世界“断联”。
“作为新一代全球化信息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以低成本、广覆盖的特点,与地面网络形成优势互补。”“千帆星座”副总指挥朱晓铖表示,目前地面互联网难以完全支撑低空经济发展,卫星互联网的加入将为这一全新领域带来发展契机。
“当低空飞行器在城市上空飞行时,它们需要固定的航路、需要与地面通信、需要时刻知晓飞行的高度和位置,这个时候就需要卫星的加入。”时空道宇首席执行官王洋表示,卫星提供的导航和通信数据可以帮助飞行器选择最安全、最有效的路线。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低空经济逐渐显现出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巨大潜力。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60亿元,同比增速33.8%;预计到2026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达到1.0645万亿元。
卫星通信不仅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还可为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提供高效的网络支撑和数据解决方案,提升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
解决互联网“最后一公里”
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黄刚在近日举行的2024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介绍说,目前北斗卫星已经能够与现有的5G网络相结合,形成互补,未来低轨卫星的优势在于更广范围的覆盖。
黄刚表示,目前6G网络的设计在加紧进行中,并已纳入国家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架构。6G时代,卫星互联网将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星地融合是6G技术的六大支柱之一。卫星互联网能实现星上搭载6G部分网元功能,推动6G基站按需部署,为6G通信技术提供实验验证和应用场景,增强国际电信联盟(ITU)为6G定义的覆盖能力,从而有效支撑6G泛在通信的愿景,帮助6G实现全球无缝覆盖的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标准总监夏旭表示。
卫星根据功能的不同,发射的轨道高度也不同,主要被分为地球同步卫星、高轨卫星、中轨卫星和低轨卫星。其中,低轨部署卫星具有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整体制造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卫星组网的主流选择,是解决互联网“最后一公里”以及延伸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
基于以上原因,低轨卫星互联网成为各国科技竞争新赛道。SpaceX、One Web、亚马逊、Telesat等多家欧美企业相继提出卫星组网计划。其中,美国卫星互联网商用化代表企业SpaceX等已经抢占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部署的制高点。目前“星链”全球用户数超过270万,卫星互联网服务已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相对明晰的标准及商用模式。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也是商业航天产业的策源地。经过近10年发展,北京已成为全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布局最为全面、产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发布《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等专项政策文件,在星箭研制、关键技术攻关、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先行先试、产品示范应用等方面明确了商业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北京亦庄集聚了一批从事商业运载火箭设计制造的民营企业,通过建设“火箭大街”共性科研生产基地,吸引商业航天全产业链优质项目,形成产业协作互补格局。
山东海阳、海南文昌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布局稀缺发射资源,探索形成集设计、制造、发射、应用、文旅等于一体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目前,海阳东方航天港已招引21个产业项目,总投资额约271亿元,成功保障海上发射10次,累计发射卫星57颗。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研究课题组组长赵睿斌表示,随着航天技术日臻成熟与应用服务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卫星设计制造、火箭设计制造与发射、地面终端设备制造、系统运行维护、航天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产业链;涌现一批新兴商业航天企业,诸如从事运载火箭设计与制造的蓝箭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从事商业卫星设计制造的长光卫星、微纳星空、银河航天等。我国商业航天创新步伐加快,市场活力激发,产业集聚效应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