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6日
第A12版:数字经济

在数据共享和核心业务合作上生态壁垒依然存在

互联网互联互通监管何时出重拳

  ▶ 孙立彬

  9月4日,淘宝天猫发布公告称,为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淘宝计划新增微信支付能力,并于本意见征集结束后进行平台规则调整。该消息甫出即引起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这是中国互联网巨头在“互联互通”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

  但此次开放是否出于主观意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接受本报采访的互联网专业人士更多地认为此举是出于监管压力。

  此前的8月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声明说,阿里巴巴已按要求全面停止 “二选一” 垄断行为,“合规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高“筑墙”

  早在2008年9月8日,淘宝网就宣布将对百度搜索引擎进行彻底屏蔽,而对谷歌、雅虎等搜索也进行部分屏蔽。

  这是中国互联网巨头拒对手于千里之外第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即是2010年的“3Q”大战,当时全国QQ用户都收到腾讯QQ和360安全卫士互不兼容的弹窗,强迫用户进行“二选一”。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和阿里巴巴成为最初的王者,相互间的排斥也进入白热化状态。

  2013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暂停与微信相关的第三方应用服务,断掉一切微信数据接口(微信无法跳转至淘宝页面)。淘宝卖家随后收到一则禁令,禁止张贴微信二维码。

  当年11月,微信方面宣布封杀阿里旗下即时通信软件“来往”。之后,微信上的淘宝店铺链接无法直接打开,淘宝引导下载的链接也被屏蔽,只能通过复制浏览器打开。

  微信也一度无法打开今日头条、抖音、网易云音乐等链接。

  更为惊人的是,阿里巴巴、腾讯还将资本关系紧密的企业裹挟其中,“阿里系”的淘宝、盒马、饿了么隐藏或取消微信支付;“腾讯系”的腾讯视频、京东、美团等也取消或隐藏了支付宝选项。

  对于巨头们各自“筑墙”的原因,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表示,在激烈竞争的中国互联网行业,企业都想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自主创新和独立扩展寻求差异化发展优势,而不是依赖合作。

  刘兴亮还表示,中国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等)都希望通过构建自身生态系统吸引用户并将其留在自己的平台上;数据竞争也是企业各自为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企业都希望通过积累和利用用户数据改进算法和服务,因此它们不愿意轻易地与其他公司共享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此外,互联网企业往往通过打造独特的品牌和用户体验吸引特定的用户群体,合作可能导致品牌形象弱化或用户体验混乱,因此很多企业更愿意独立运营,以确保用户对其品牌的忠诚度。

  “挤牙膏”式开放

  2021年9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组织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华为、小米、陌陌、360、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召开“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会上,工信部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否则将依法采取处置措施。

  面对监管施压,互联网巨头们在互联网互通上不得不行动起来,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式的也被称为“挤牙膏”式开放。

  当年8月,淘宝App接入银联云闪付。同时,阿里旗下饿了么、优酷、大麦、考拉海购、书旗等应用均接入微信支付。当时,淘特、闲鱼、盒马等App也申请接入微信支付,在等待微信审核。

  2021年11月底,微信允许在“一对一”聊天场景中打开包括淘宝、抖音等外部APP在内的购物、视频链接。

  2023年9月25日,阿里妈妈与腾讯广告进一步深化合作:微信视频号、朋友圈、小程序等优质广告流量通过阿里妈妈UD效果投放,可直跳淘宝、天猫商家的店铺与商品详情及淘宝直播间。

  刘兴亮认为,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回应监管要求时,往往会进行“战略性妥协”,采取小步前进的方式,开放低竞争领域的合作,但保留核心竞争力。例如,腾讯和阿里在某些链接分享和支付方式上逐步互通,但在数据共享和核心业务合作上依然保留一定的封闭性,以保护各自的市场优势。因此,整体上互联互通的推进进展缓慢,仍然有很多生态壁垒存在。

  就本次淘宝天猫接入微信支付事件而言,刘兴亮认为来自监管的压力是主要推动因素。

  中关村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也表示,如果不是出于监管压力,互联网巨头绝不会互联互通。

  监管还需出重拳

  对于互联互通,监管部门和网民都乐见其成。对监管部门来说,破除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市场分割,可有效促进商业良性循环,有助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网民而言,能够在多个平台之间自由分享信息、链接、服务和支付体验,不必受制于平台之间的隔离。

  企业方面虽然都高调宣称拥抱开放,但真实意愿如何还有待商榷。

  认为企业愿意开放者表示,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见顶,互联网的新增流量红利已基本消失,在增量用户转化成存量用户后,当前平台和企业想要突破增长瓶颈,简单依靠自身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显然不够,加强互联互通、推动生态共享,已是各方寻求增量的必要之举。

  项立刚则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大利益,而不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渠道能力。所以企业主观开放的意愿必然不强烈。

  刘兴亮表示,互联互通可能会削弱企业的“护城河”即用户锁定效应和对流量的控制。这意味着某些企业可能会失去部分垄断性优势,尤其是当竞争对手能够轻松进入其原有的封闭生态时。不过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企业可能会意识到开放生态能够带来新的竞争机会。但就目前而言,互联互通更多地是出于监管压力。

  刘兴亮认为,国外在监管干预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 (DMA)》,明确要求大型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实现平台的开放与互通,特别是针对垄断行为和数据封锁问题进行严格监管。欧盟要求这些公司允许用户跨平台使用应用程序,并开放API接口,避免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为中国的互联网互联互通提供了政策借鉴,尤其是如何在立法和监管层面推动开放。

2024-09-16

在数据共享和核心业务合作上生态壁垒依然存在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37029.html 1 <p> 互联网互联互通监管何时出重拳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