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特约通讯员 于秋瑾
6月11日,西安高新区召开丝路科学城建设3周年新闻发布会,重磅发布丝路科学城3年发展成果。作为西安市“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自2021年6月启动建设3年来,产业开工项目23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21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691亿元,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落户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2150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7家、上市企业13家……
以“硬科技”为特色,丝路科学城聚焦产城融合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科创资源加速聚集,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发展面貌日新月异,一座高品质、高能级的未来之城已初露峥嵘。
产业集聚成势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年产能达14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三星M、美光芯片封测、奕斯伟12英寸硅片等项目,助力丝路科学城成为全球最大闪存芯片生产基地;铂力特、中兴通讯、西电智慧园、巨子生物等项目,引领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向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跨越……
3年来,丝路科学城支柱产业蓬勃发展,引领产业集群成势。丝路科学城围绕西安高新区“5561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加速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两个千亿元级和两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聚集企业近4000家和各类经营主体4.2万余家,产业集群效益显现。
产业加速集聚,离不开项目支撑。3年来,丝路科学城企业总部办公集群加速起势。围绕总部经济、科创金融、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丝路科学城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助力双链融合,目前累计落地总部类项目17个,总投资额超220亿元。其中,中建新疆建工总部已投用,秦煤云拓、中凯大厦等15个项目已开工,尚笙大厦、攀顺元大厦、胜利集团等项目即将落地。
科创迈向高能级
丝路科学城产业不断迭代升级的同时,区域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大批突破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年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硬科技”创新为特色,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创资源持续聚集,丝路科学城成为区域创新主力军、科技创新主引擎,目前已布局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长短波授时系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3个大科学装置与西电半导体等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及56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还有各类共性技术研究、中试小试平台,共同构成了“新型研发机构—科学园—科学城”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3年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500余名,转化科技成果300余项。
据悉,作为丝路科学城的核心,西安科学园按照“中国科学院牵引、地方支持、高校合作、社会参与”模式,集聚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机构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科学中枢。
基础设备加速建设
3年来,丝路科学城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累计建设道路270.2公里,成业大道、成章路等多条纵贯东西、横跨南北的交通主干道相继打通,沣邑大桥建成通车,“六横六纵”交通骨架基本形成;地铁6号线、有轨电车投运,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大仁遗址公园等7个综合性公园和8个口袋公园建成开放,以良好生态创造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3年来,丝路科学城公建配套日趋完善,服务功能全面升级。10个安置房项目2.8万套回迁入住,7个人才保障房项目竣工,9个商品住宅小区高质量交付,有力保障区域职住平衡;高起点高标准新建学校21所,提供学位达3.2万个;西安市第一医院(高新院区)、国际医学等综合性医院投入运行,西北首个质子中心加速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华润万象生活、中国供销集团、兰桂坊等签约入驻,推动文旅商业多元化发展;西安大剧院、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区、未来广场、新罗酒店等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建设能级。
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申康介绍说,下一步,丝路科学城将继续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建设成为一座“产城景”深度融合的创新之城、未来之城、开放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