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3日
第A4版:聚焦

北京:赋权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

  ▶ 本报记者  张伟

  “赋权试点3年期间,成果转化数量14项,同比增长6倍;转化合同额1.6015亿元,同比增长50倍;转化涉及专利32件,同比增长7倍。”5月23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集体采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果转化处处长任红轩率先用一组数据直观地说明,自2020年北京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在该中心落地,极大地激发了该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动力”。

  让科研成果“既开花又结果”

  2020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入选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

  针对传统肿瘤疫苗存在的问题,这项成果提出纳米机器疫苗概念,利用化学自组装技术构建DNA纳米机器疫苗,实现了多种免疫功能成分共同精准定量组装、刺激响应控制及高效的免疫系统激活,在小动物活体水平展现了良好的肿瘤治疗和抑制转移复发效果。

  在应用和商业潜力获得认可后,丁宝全团队面临的是科技成果转化都要面对的漫长过程和重重难关。在此过程中,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赋权试点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赋权试点,我们获得了该项目的10年长期使用权,近日已经在与企业开展合作,有望在未来两年左右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丁宝全说。

  该中心研究员聂广军及其团队开发的药物递送DNA纳米机器人项目,同样通过赋权试点实现了成果转化落地。

  聂广军告诉记者,纳米机器人载药系统构思非常巧妙,在纳米载体优化和拓展适应症等方面均有突破,极大地突破了药物递送“最后一公里”的挑战。纳米机器人通过特异识别肿瘤细胞,将药物分子特异性地递送至肿瘤微血管诱导形成血栓,切断血液供应来“饿死”肿瘤。这种精确的设计和靶向治疗,可用于多种类型癌症的治疗。智能化纳米机器人药物递送引领未来药物递送新方向。

  这一成果获评“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此后,研究团队一边继续做基础研究,一边研发其他的送药机器人和药物。目前,通过赋权改革,这项成果有望走出实验室,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应用。

  “技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在不远的未来将运用于临床。”聂广军说。

  据任红轩介绍,目前该中心“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脑部疾病的外泌体体外诊断纳米技术”等4项科技成果赋权,均已开展成果产业化,吸引社会投资近2亿元,部分赋权项目已实现销售,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

  与此同时,该中心已完成科技成果“载带凝血酶DNA纳米机器人技术” “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和“用于脑部疾病的外泌体体外诊断纳米技术”3项科技成果,分别赋予成果完成团队10年长期使用权。

  激发成果转化“源动力”

  科技成果创新性强的早期项目,尚未中试放大,产业化可行性没有完成验证,存在对成果完成团队依赖性强、定价难等问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10年长期使用权,成果完成人可以瞄准市场应用方向,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孵化和转化,解决了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

  谈到3年来试点工作的探索,任红轩介绍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立工作流程和组织协调机制,扫清“死角”,剪断“细绳”,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创新主体的转化热情。

  “这极大地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丁宝全发出感慨。

  进行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探索新的转化模式,是该中心试点工作的一大亮点。

  3年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推动8项开放许可专利通过中国技术交易所“专利开放许可信息发布和交易服务平台”发布。首批包括7件发明专利和1件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医疗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科学教育等领域。推动8项科技成果在中国技术交易所进行挂牌或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公开邀请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进行交易,通过公开的市场化交易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11项专利参加中国科学院专利技术季度拍卖会。

  此外,该中心重点聚焦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根据《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该中心修订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横向经费管理办法》,横向技术合同结余经费参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进行奖励。完成横向课题任务后,结余经费的70%奖励技术团队。

  其中,《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增加了对转化科技成果做出贡献管理人员的奖励,单位将成果收益10%奖励为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其中主要贡献人员不低于成果收益3%。

  “按照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中心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30%,或者50%:30%:20%,截至目前,已完成23项对成果完成团队的奖励,金额达4130万元。”任红轩说。

  探索成果转化“深水区”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大潮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切实打破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实施《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全国地方立法中首创赋权条款,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核心,使各类创新主体“有的转”“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

  制定实施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若干措施,解决高质量成果供给不足、成果承接能力不足、供需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等关键问题。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供需对接和快速转化。

  2023年,北京技术交易顺利实现“双突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突破10万项,达10.6552万项,比上年增长12.1%;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8536.9亿元,增长7.4%。2024年一季度,北京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090.9亿元,同比增长10.3%。“三城”落地“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9.7亿元,同比增长93.8%;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190.7亿元,同比增长106.5%。

  赋权试点3年来,北京市9家试点单位赋权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目前已完成63个项目的赋权工作。下一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持续深入推动更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赋权工作,积极总结相关赋权试点案例情况,并就典型赋权工作制度、赋权工作流程等经验做法进行推广。

2024-06-03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34185.html 1 北京:赋权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