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洋)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是新时代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的‘施工图’。”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郭雯表示。5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相关内容。
“《方案》主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出发,系统解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谁来建’‘怎么建’的问题,包括7个方面建设任务。”郭雯介绍说。
一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标准方面,要完善保护政策制度,健全保护标准规范。二是在执法司法方面,要加强司法保护、行政执法和行政裁决,构建有机衔接、协同高效的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体系。三是在授权确权方面,要提高授权确权质量和效率,促进专利商标代理行业健康发展。四是在保护管理方面,要完善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快保护机构,优化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五是在社会共治方面,要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建设,提升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六是在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要完善知识产权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健全知识产权安全治理工作机制,提升知识产权领域风险防控能力。七是在能力支撑方面,要构建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支撑体系。
7个方面的任务有机衔接、系统集成,既贴近当前发展实际,又满足未来一段时期发展需要。值得注意是,《方案》提到要建设知识产权快保护机构。据郭雯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71家,快速维权中心42家。2023年,全国快保护机构共发布专利分析导航报告833个,开展公益培训活动2142次,培训人数达41.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