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家园 刘志坚 郑津
近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公布第十六届“中国钢结构金奖”获奖项目,随州高新区企业斯诺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榜上有名,这也是随州市首个获“中国钢结构金奖”的工程项目。
“中国钢结构金奖”是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评选对象为我国从事建筑钢结构制作、安装企业承建的各类建筑钢结构工程,其工程质量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每年评选一次。
目前,斯诺新材料一体化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部分车间正在安装调试设备。
据介绍,斯诺年产10万吨新能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由22个建筑单体组成,其中14个单体为钢架结构主体。其中,两个最大的石墨化生产车间是最具代表性的钢结构厂房,其立柱、跨梁等都是钢结构,整个厂房像搭积木一样,用铆钉将一块块“积木”拼接而成。
项目施工方、湖北工建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威介绍说,石墨化车间长261米、宽73米、高34米,有11层楼高,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该车间采用梯形钢屋架,也就是将73米宽度分为两半,按照高矮两层建设,其中高的宽52米、矮的宽21米。
现场可以看到,该厂房的立柱采用两节拼接而成,第一节立柱比第二节宽很多,两节立柱上分别搭建了航吊,形成了双层航吊的架构。屋顶采用大跨度钢屋架,跨度达52米。
“一个石墨化车间用钢近4000吨,最大的钢板厚度达到5厘米。”杨威介绍说,“这样高度和跨度的钢构厂房,在湖北省同行业中算得上第一。”
湖北省首创,施工方自然要攻克不少难关。
在设计时,结构形式、材料种类等众多,湖北工建采用多种建模、绘图、计算软件,反复进行核算,确保每一个部件、每一项数据都能精准对上。
由于构件多、厚度不一,对焊接的要求极高。施工方对构件划分别类,分类制定切割、焊接方案,组织有经验的老师傅上岗把关,让每一个构件的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
“有一个构件标准超出误差范围,就可能导致孔位对不上,拼接不精准,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杨威说。
对于立柱和钢屋架构件,施工方采取工厂化生产的方式,在工厂拼接完成后,再运输到施工现场,提高构件的精准性。
解决了生产问题,超限问题又出现了。
以屋顶的钢架支撑构件为例,长度超过了50米,重量达到了22吨。为此,施工方专门申请了超限运输。在麻竹高速随州东出口,随州高新区及规划建设局还专门协调拓宽出口,让构件能安全地运输到工地。
作为随州新能源产业的重点项目,随州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全程跟踪服务,为项目提供施工许可证等“六证同发”、桩基先行等绿色通道,全力护航工程建设。
同时,该规划建设局还主动帮助施工方申报“中国钢结构金奖”,按照管理规范做实质量管理,积极协调解决申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保障项目能一举夺冠。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开展的“大跨度钢结构厂房关键技术”已在湖北省住建厅立项,包括专利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省部级QC成果1项、国家级BIM奖项1项等。“大跨度钢结构厂房施工关键技术”通过湖北省建筑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随州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围绕培育各类优质工程,主动服务各类项目建设,加强质量管理,全过程全环节抓实现场管控,中车随州商用车创新工厂、中储粮随州直属库等项目获湖北省级、随州市级优质工程、文明施工现场等荣誉。
该规划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大质量管理力度,力争打造更多精品优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