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邓淑华
“温州冲刺‘双万’城市,关键要迈过‘产、城、人’3道坎,大孵化器集群就是重要支撑。”不久前,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表示。
2022年,温州市启动实施大孵化器集群战略,形成党委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大孵化格局。与此同时,大孵化器集群“e站通”服务平台厚植创新创业坚实底座,“民营企业主导+增值服务孵化”“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等孵化模式涌现。
温州市是我国推进大孵化器集群建设的区域之一。多年来,从深圳市南山区大孵化器科技创新战略到广州高新区大孵化器集群发展战略、杭州高新区(滨江)大孵化器战略……我国多地持续推动大孵化器战略,推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与发展。
助力城市培育创业气质
1990年深圳市南山区正式建区。此后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然而,步入21世纪后,深圳市南山区制约产业发展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如产业结构单一、物理空间不足、创业成本升高、新注册企业数量增速放缓等。
2003年,深圳市南山区提出大孵化器科技创新战略。2011年以来,深圳市南山区先后制定大孵化器战略推进方案和孵化器建设发展规划,提升孵化器创业服务能力。
如今,深圳市南山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深圳市拥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00多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7家,共有1087家企业入选深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集聚、城市能级提升,2022年4月,温州市印发《温州市大孵化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2年来,温州市新增孵化空间近400万平方米,布局建设温州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27个,累计引育创新型项目5500多个、汇聚人才5万余人。
“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建设大孵化器集群,这是值得赞许的,其价值在于城市需要具备创业气质,一个完备的创业孵化体系能让城市保持良好的创业活跃度,培育弘扬创业文化;城市特别是在产业转型升级上需要动力,创业孵化可不断创造出新企业新产业新模式。”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韵网(全球智能孵化网络)创始人颜振军表示。
多地形成孵化器集群
温州市和深圳市南山区只是国内建设孵化器集群的“冰山一角”。当前,国内多个区域、城市和高新区,早已形成了孵化器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北京、上海、成渝、西安等城市,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天津高新区均形成了孵化器集群。”国科火炬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主任杨晓非举例说,截至2023年年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10家、上海张江高新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55家、广州高新区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29家,它们均可称之为建立了孵化器集群。
杨晓非认为,孵化器集群的产生分为3种情况:一种是自上而下,由政府倡导,“有意”而为。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由市场引导,“无意”而为,比如中关村。还有一种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有意”+市场引导。这主要发生在科教资源和创新资源好并且地方政府引导的地方,比如广州高新区、杭州高新区(滨江)。
“孵化器集群,可能会带来经济繁荣和企业成长。但如果一个区域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只是自上而下,就很容易变成招商,而且无法完成任务。如果区域引进的孵化器是以租房为中心、以享受政府补贴为中心,失去了孵化项目和企业耐心,将不利于企业成长。”杨晓非表示。
在颜振军看来,优秀大孵化器集群的表征,不是其“大”(即有多少家孵化器、占据了多少孵化面积、拥有多少在孵企业等),而是其“强”(即培育出多少初创企业、投资了多少项目、在孵企业成长率多高、孵化出多少新的细分产业、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了多大贡献、是否促进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等)。
回归本质提高孵化能力
当前,我国拥有工业大类41个、工业中类207个、工业小类666个,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未来各地应根据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提供差异化、专业化、垂直化服务;需布局孵化细分赛道,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内卷;需形成孵化器集群内部合作,实现大规模孵化。”杨晓非建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区域,可能需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这需要时间积累和耐心培育,需要改善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孵化集群的核心是,回归其本质,提高孵化能力。”
颜振军则认为,建设孵化器集群,需要注意的是:集群中的每一个孵化器都应当是优秀的即有特色、有能力、有绩效;集群是一个有机体系,孵化器之间、孵化器与其他要素之间,有机链接、互融互通,形成活跃生态;集群的目标是着眼于城市发展大局,服务于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