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近日,一则消息在重庆大学校友圈引发热议:该校明月科创实验班两名“00后”学生郦铖、王梓昂创办的企业得到资本青睐,顺利完成新一轮融资。其中,郦铖创立的重庆无界启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估值达2000万元,其同班同学王梓昂创立的起源未来创新科技(重庆)有限公司市场估值达3000万元,有望成为新兴赛道领军者。
这背后离不开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在科创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实践。如今,明月湖科创基地逐渐打造出“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科创生态闭环,全方位服务科创人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产出众多“创新之花”。
吸引创新型人才
“我想做一个盲文阅读器,为视觉障碍人群解决阅读难题。”怀揣着这一梦想,重庆大学学生郦铖在明月湖科创基地创立了重庆无界启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他和团队一点点地摸索,做出了第一代产品,并得到50万元种子基金。2024年2月,该团队自主研发的“盲文电子书”完成了第二版产品的全新升级,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
同样是在明月湖科创基地,拥有数十年创业经验的爱思盟汽车科技(重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魏京选择了智能驾驶赛道。
线控底盘是高级智能驾驶的关键执行器。与传统底盘系统相比,线控底盘具备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能量回收强的特点。“我希望做出一款更接近人类驾驶水平的产品。在技术的干预下,车辆更加灵敏、安全,哪怕是在一些极端环境下,也可以保护驾驶员。”魏京说。
然而,当该企业研发团队热情高涨时,资金却见了底。在明月湖科创基地的帮助下,2023年6月,魏京拿到了第一笔融资,让公司“起死回生”,并顺利交付了第一个订单。
在明月湖科创基地,像郦铖、魏京一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该基地通过全要素扶持、全周期孵化、全方位服务,努力培养具有科创思维的高端人才。如今,已有一大批本土“硬科技”在这里生根发芽。
数据显示,明月湖科创基地自2021年正式运营以来,累计组织开展各类科创主题活动80余场次,举办科创训练营13场,覆盖创新型人才3万余人,培育和发掘潜在创业者600余名、潜在创业团队96个。
引人关注的是,在智能C端、新能源汽车、智慧农业、智慧出行等领域,该基地“从0到1”孵化投资“硬科技”项目30个,累计获得资本投资额1.22亿余元,吸引215名优秀科创人才扎根重庆。
建设科创生态圈
“培养‘双创’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资金、平台,培育出市场需要的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拓更多未知领域。”明月湖科创基地总经理张艺蒙介绍,该基地打造“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科创生态闭环,培育“硬科技”企业,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产品经理和创业者。
在人才链方面,该基地与重庆大学深度合作,共建明月科创实验班和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明月科创实验班采用项目制教学,以项目完成情况检验结果。这种学习方式涉及多学科交叉,有效促进产品设计与制作落地的结合。截至目前,明月科创实验班学员创业比例超过30%。其中,学员创立的7个团队已入驻明月湖科创基地,2个团队获得天使轮融资。
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则进一步打破了学校、专业限制,面向重庆当地高校理工类专业招生。首届186名本科生顺利毕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7%,其中48.6%的毕业生在重庆当地企业就业。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创业项目如果通过明月湖科创基地种子轮融资遴选,便有机会进入该基地孵化并获得50万元至350万元创业探索资金支持。
同时,该基地持续推进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与高校探索“科创导师+科创平台+团队项目”合作模式,吸引大学生、在校实习生等创新创业人才到基地开展创业实践。
在创新链方面,该基地成立明月湖“硬科技”供应链联盟,为工业设计、PCB制造、模具开发等硬件产品制作提供支撑。
在资金链方面,明月湖科创基地除了自有资金、清水湾二期基金以及配套政府投资外,还对接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社会化投资机构,解决初创团队融资周期较长等问题。
在产业链方面,该基地发挥优势,面向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助力重庆引进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明星企业,并推动成立重庆车载软件基地,为重庆创新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如今,一大批创业者加速涌入明月湖科创基地,成为重庆科技创新“创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