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伟
3月15日,工信部召开主题为“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新起点上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行了“6+3”工作部署。
在发挥高新区示范引领作用上,会议强调了6点:加快建设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在健全国家高新区工作体系、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上,会议强调了3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保障。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表示,在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作用,持续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等方面作出引领示范。下一步,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加快出台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加大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上海张江高新区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35家,设立了全国首家科创企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中心。张江高新区表示,围绕出政策、建生态、搭平台、强服务,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做好3篇“深化”大文章: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打造开放高地,持续推动国际合作。
深圳高新区始终坚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企业梯队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出、集约化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走出了华为、腾讯、大疆、迈瑞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深圳高新区表示,下一步,将着力在加速资源集聚、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政策体系3个方面重点发力。
武汉东湖高新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独树一帜。武汉东湖高新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加强科创资源有效整合、加速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加快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积极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奋力打造世界级创新策源高地,持续提升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韧性与安全。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成都高新区表示,将着力以“中试+”链接产业科技创新,打造全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首选地。到2025年,要建成60个中试平台。力争中试平台建设基金、天使基金群、“蓉易贷”等政策性信贷产品放款金额均突破100亿元。
站在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新起点,苏州工业园表示,将突出高端高新,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推进协同发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动能;着力育优培强,进一步做大产业创新主体;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做优产业创新生态。
杭州高新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提能升级。推进“中国视谷”建设,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全力建强“中国数谷”,开展“数据要素×工业制造”等重点领域试点示范,打造数字经济二次攀登新引擎、产业转型新地标、数据制度创新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