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通讯员 绪言
近日,济宁市举行2024年春季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描绘了一幅幅高质量发展“施工图”,掀起了抓经济促发展的新一轮热潮。济宁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济宁市委市政府“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决策部署,实施省市区重点项目141个,纳入济宁市集中开工项目17个、总投资额220亿元,涉及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将为制造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紧盯重大项目建设
奋力夺取“开门红”
壮大经济实力、实现量质齐升,大项目、好项目是重要支撑。2024年春季山东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济宁分会场,设在济宁高新区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总部基地项目现场。据了解,该项目达产后预计满产产值超400亿元/年,可直接拉动济宁市四轮一带、结构件、液压件等配套企业产值增加,同时填补工程机械产业缺少“绿色动力系统、智能化系统”的空白。
2023年,济宁高新区坚决贯彻落实济宁市委市政府“大抓产业、大抓招商”部署要求,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狠抓招大引强、园区发展、项目建设,推动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长城新能源工程机械总部基地、山东重工大型矿山设备智造基地3个过百亿元项目,纬世特新材料产业园、山东华付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个过50亿元项目签约落地,新签约项目52个。
引进新变量,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锻造”区域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新动能。济宁高新区聚集企业5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54家,形成了以山推股份、小松山推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链,以重汽商用车、东岳专业车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凯登制浆、萨维奥等企业为骨干的智能装备产业链,以捷马、赛瓦特为代表的安全装备产业链,基本形成了龙头带动、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配套联动的发展格局。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科技创新
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济宁高新区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发展路径更加明晰,锚定“1个千亿元级、2个五百亿元级、4个三百亿元级”现代化产业集群目标,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9%。项目建设提质增效,181个“双百工程”项目加快实施。济宁高新区入选山东省首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
近年来,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词。创新平台集群成势,2023年新增山东省级创新平台19家,引进合作大院大所10家。其中获批山东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优质企业梯次培育,101家助企攀登企业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覆盖率达89.5%,攀登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0%。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山东省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41家。聚焦服务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园区企业与国内外120余家院校紧密合作,累计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74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49项。
紧盯人才要素,2023年济宁高新区有1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5人入选山东省人才计划、4人入选齐鲁首席技师、2人获批山东省“海外工程师”,引进硕士300人、博士10人,备案院士工作站1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呈加速集聚态势。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企业群众幸福感
着眼于提升企业、群众办事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济宁高新区持续推行“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聚焦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从开办到拓展业务,推进事项高效联办,打造103项“一件事”线上线下多渠道集成办理,涵盖17个主题服务场景,环节压缩74%,材料简化39%,171项单项事项实现“免证办”,减少纸质证照材料196份。
以优化用户体验感为出发点,建设了集企业用户端、专员服务端、平台管理端于一体的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开通“8951234”企业服务热线,组建1150人的企业服务专员团队。实现“涉企问题一键通管、惠企政策一键快兑、帮办代办一键服务、项目促产一键集成”,企业打一部电话、进一个门、点击一个平台,即可享受“政策帮扶、专业培训、定制服务、热线解答”等“包罗万象”助企服务。相关案例被山东省政府办公厅评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暨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优”无止境。2024年济宁高新区将深入实施“1477”高质量发展战略,更加凸显“又高又新”发展特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大力培育“两优两新”产业,优化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服务,切实为经营主体减负担、增活力,着力打造“无差别”“无障碍”“无负担”“无打扰”营商环境,努力争当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