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建议,由国家层面支持江苏省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先行试点,探索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制,包括完善苏南自创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世界级产业集群开放协同创新、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改革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徐光辉说,有“家底”才有底气: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现有国家高新区18家、国家创新型城市13个,均居全国第一位,并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江苏省创立了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和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去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为3.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9.9%,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灯塔工厂”、科创板上市公司、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获批创新药、“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均领跑全国。
太湖实验室研制的“奋斗者”号,是我国第一台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的载人潜水器,4年来25次下潜深度超万米,去年完成首个环大洋洲科考任务。
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成功研制的大面积全钙钛矿叠层光伏组件稳态光电转换率刷新世界纪录、达24.5%,实验室效率突破30%;同时成立产业化公司,去年实现150兆瓦钙钛矿光伏组件量产。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10年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探索拨投结合、项目经理等新机制,目前已成立专业研究所77家,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350多家联合创新中心,孵化高科技企业1300多家,在国内外产业界产生广泛影响。
“我们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徐光辉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江苏省将深入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攻坚年”行动,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大文章,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锻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具体地说,是要重点开展“6个行动”。
开展“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加快建设江苏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基础科学中心,由科学家领衔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在范式重塑、科研组织、人才评价、条件保障等方面采取特殊政策,根植“从0到1”原创力和策源力。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着力发展智能电网、新能源等世界级产业集群,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开展战略科技力量“聚合”行动。推动苏州实验室和紫金山、太湖实验室加快建设,布局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高效运行江苏省实验室联盟,力争牵头建设4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向长江经济带联动融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
开展科技体制改革“集成”行动。深化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在14家单位开展赋权改革试点,组建10个创新联合体和8家概念验证中心。
开展区域协同创新“赋能”行动。“一圈一策”推进环太湖、南京、徐州“科创圈”建设,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融合发展。
开展开放包容生态“育成”行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独角兽公司,力争高企总数达5.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万家。
徐光辉表示:“江苏将凝聚奋进力量,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抢抓机遇,因地制宜,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筑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奋力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势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