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特约通讯员 周锦红
2023年,榆林高新区锚定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聚力打造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强化科技赋能,奋力谱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下一步,榆林高新区将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内核、完善三大板块功能布局、筑牢安全生态基底、推进改革开放赋能等六个方面持续发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
笃行实干结硕果,奋楫争先谱新篇。
作为榆林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榆林高新区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砥砺奋进,实现了发展大跨越,交出了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新兴产业快速兴起、科技赋能全面强化的亮眼成绩单,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榆林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420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同比增长13.1%;完成工业总产值685亿元,同比增长16.9%……这份稳健的答卷,见证了榆林高新区2023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这样的成绩对一个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的高新区而言,极其不容易。2023年,榆林高新区锚定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目标,聚力打造精细化工和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重点强化科技赋能,奋力谱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项目聚链成群 产业厚积得势
2024年初春时节,位于榆林高新区榆横工业区的榆神榆横2×350兆瓦热电联产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吊臂挥动、车辆穿行,一片繁忙景象。施工单位抢工期、保进度,确保项目建设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目前项目正在进行钢结构间冷塔钢三角吊装、锅炉受热面焊接,以及主厂房外封闭和汽机大平台施工,预计2024年年底建成投用。”榆神煤电公司副总经理、西南热电公司总经理呼延斌介绍说。
作为榆林市重要民生供热工程,榆神榆横2×350兆瓦热电联产工程项目总投资约33亿元,主要建设2×350兆瓦国产超临界燃煤供热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等。项目建成后将替代区域小热电机组和采暖小锅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中供热普及率,在满足榆林地区及陕西省电力负荷增长需要,保障榆林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同时,助力地区经济发展。其中,项目预计亩均年产值可达337万元,亩均年税收37万元。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23年以来,榆林高新区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坚持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加强要素保障,全力抓好协调调度,全程做好跟踪服务,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3年,榆林高新区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5个,总投资61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2亿元,建成艾科莱特10万吨抗氧化剂催化剂、一县一品智慧云仓供应链、航天宏图无人机生产研发基地、延长30万吨CCUS、城投佰盛10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期、中易建智慧绿色能源新型产业、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中煤煤炭深加工基地、延长50万吨甲醇制乙醇、中国化学5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欣晟绿能10万吨醋酸正丙酯、探微日新5万吨碳五深加工、中试基地标准化厂房、隆基5GW光伏组件、上海创力智能煤机制造、装备制造园标准化厂房一期二阶段、睿沃特创新装备制造园、昌基高端配电柜消防柜、千吨级乙醇制乙烯中试等项目。
一个个新项目正加快谋划、建设、落地、投用,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引擎”正在聚力成势,推动榆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项目聚链成群,产业厚积得势。榆林高新区立足煤化工、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科创资源优势,统筹布局23.6平方公里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园、10平方公里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涵盖国家级孵化器、智能无人产业、大学科技园在内的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产业园三大“区中园”,重点发展烯烃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以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分工清晰、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推动主导产业聚集成势、做大做强。
招商引资结硕果 发展增添新动能
2023年11月17日,在第七届丝博会上,榆林市烯烃新材料产业推介会在西安市举行。此次推介会上,榆林高新区共签约项目20个,引资额270.03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0个,引资额210.24亿元;协议项目10个,引资额59.79亿元。这些项目的招引,为榆林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招商引资是激发新动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2023年,榆林高新区聚焦烯烃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坚持“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驻点招商,参加第六届进博会、第七届丝博会、煤博会、氢能大会、陕西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活动、陕西-京津冀重点产业合作恳谈会、长三角精细化工镁铝材料产业推介会等大型招商活动7次,组织榆林市烯烃新材料产业推介会和圆桌论坛,主要领导外出招商12次,自主招商200余次。
同时,榆林高新区高质量策划招商引资重点项目,编制产业投资指南,修编高新区招商地图,研究制定榆林高新区三年招商行动方案,全面启动4个驻点招商工作,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紧紧围绕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氢能等重点产业引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利用投融资及科技转化基金等平台公司,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助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落地。
数据显示,2023年,榆林高新区累计签约项目42个,总引资额498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3个,引资额251亿元;协议项目29个,引资额247亿元;陕西省外到位资金88亿元,陕西省内到位资金42亿元;策划包装项目30个,项目概算投资257亿元。储备2024年重点招商项目新注册外资企业1家,直接利用外资100万美元,预计2024年年底直接利用外资将达400万美元。
项目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得下。榆林高新区深知,这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
2023年,榆林高新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强化要素保障改革,研究制定《榆林高新区工业项目“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改革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工作;同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审批环节和流程再造,压缩办理时限,推进多部门联审联批,全面推行“一网通办”“跨区通办”服务模式,实现168项“跨区通办”和160项“同城通办”业务,实现全类型经营主体全程电子化登记,网办率达95%以上;推行项目审批“帮办代办”服务,按照“零跑动帮办代办”工作模式,为企业、群众提供咨询解答、帮办引导、收发材料、证照寄递等服务,全力营造更加便利化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系列大手笔让榆林高新区的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换来的是经营主体的量质齐升。2023年,榆林高新区累计登记经营主体15351户,新设立登记经营主体3094户,同比增长33.7%,其中新登记企业1747户,同比增长32.4%,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347户,同比增长35.2%。
建强创新平台 创新跑出加速度
2023年12月20日,陕西省科技厅印发《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批准建设特色果品定向设计加工等一批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批准建设一批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的通知》,榆林高新区中煤陕西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申报的陕西省煤化工工控网络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榆林环境保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固废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正式获批建设,这些平台均为榆林高新区企业首次获批。
创新平台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石”,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座”。榆林高新区围绕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中心建设,加快创新布局,建强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
2023年,榆林高新区全力推进中科公司和洁净能源研究院联合申报国家减碳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陕西省大学科技园1个、陕西省众创空间3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榆林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突破100家。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12日,陕西省政府批复同意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榆林高新区力争通过3年努力,创建高质量的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全面提升高新区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创新驱动,人才为要。为了进一步壮大创新人才规模,榆林高新区持续实施政策引才、平台聚才、环境留才、产业用才、教育育才等“5+人才”专项行动,出台《榆林高新区“高新之光”科技人才实施方案》,落实人才专项资金700余万元,引育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引进陕西省秦创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培养三秦人才2个、“科技经纪人”53人、“新双创”队伍创业导师27人,人才引育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榆林高新区更新出台《榆林高新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榆林高新区“高新之光”科技人才实施方案》,安排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等方面支持资金4000万元,宣传引导企业争取国家、陕西省、榆林市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组织企业申报榆林市级秦创原奖补资金8004.88万元;组织召开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大会,为176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2235.5万元;承办中阿科技园区创新合作交流会、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榆林高新区)、榆林市专家人才中秋联谊活动等创新创业活动30场,推动高阶人才交流互动、高端创新资源整合利用,为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优化创新生态。
这些举措渐次落地,推动榆林高新区创新跑出“加速度”。2023年,榆林高新区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85项,认定金额3.8亿元,同比增长15%,为2021年的4.2倍。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
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2023年10月12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公布2023年陕西省瞪羚(潜在)企业名单,榆林高新区企业天地(榆林)开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榆林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瞪羚企业,榆林洪宇环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潜在瞪羚企业。
上述3家企业能被认定为瞪羚企业或潜在瞪羚企业,显示出这些企业拥有雄厚的创新实力。
其中,榆林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煤矿设备的制造、研发及维修,主要产品有煤及半煤岩巷道掘进机及配套设备、短壁机械化开采设备、液压支架及其元部件等。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获得专利1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先后获得榆林市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培育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榆林市高新技术企业30强、榆林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称号。此外,该公司通过了国家安标中心矿用设备检修服务资质认证、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市级三级安全生产企业等权威认证。
创新主力军,非企业莫属。为推动企业创新,榆林高新区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纵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围绕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目标,持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以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链条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释放惠企红利,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充分激发科技企业创新和创业活力,培育出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较高的高成长性企业,持续推动高新区科技企业做优做强。
同时,为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榆林高新区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级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的奖补,并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配套资源,精准服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政策咨询、走访指导,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023年,榆林高新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541家,通过陕西省科技厅公示高新技术企业86家、瞪羚(潜在)企业3家。
此外,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立项结果,中煤陕西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申报的“钴配合物催化丙烯选择性齐聚制备高级线性α-烯烃”项目成功获批立项,获得扶持资金256万元,实现了榆林高新区企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首次突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榆林高新区将按照榆林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内核、完善三大板块功能布局、筑牢安全生态基底、推进改革开放赋能等六个方面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及现代服务产业园三大“区中园”建设,重点发展高端烯烃新材料、中试示范、新能源装备制造、氢能、储能、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在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为榆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