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特约通讯员 张辉
2023年,保定高新区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面实施“五个突破年”行动,坚定不移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保定示范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引领区。2024年,保定高新区将重点实施“校准—重塑—转化”工程,致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一流营商环境,坚定向一流园区迈进,为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奖励总额4359万元!2024年2月21日,保定高新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暨创新保定示范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引领区推进大会,会上颁发4359万元奖金,奖励2023年度高新区先进企业。
据了解,加上此次奖励的4359万元,2023年保定高新区共落实惠企资金1.3201亿元。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此次重奖先进企业,将点燃科创激情,推动保定高新区在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上一路驰骋。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2023年,保定高新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面实施产业升级突破年、营商环境突破年、招商引资突破年、创新驱动突破年、民生事业突破“五个突破年”行动,坚定不移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保定示范区、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引领区。
搭好承接平台
协同发展结硕果
近日,位于保定高新区的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万级洁净GMP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在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细胞长势。
“这是我们利用自主研发的TCM免疫细胞技术培养的第四代抗肿瘤免疫细胞,依托该技术研发的Ⅰ类生物新药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效果良好。”保定诺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娟介绍说,自2018年落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以来,企业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科研力量,开展了多项先进细胞技术研发,目前拥有知识产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年营业额从最初的900多万元增长为2023年的4500多万元。
同诺未一样,九纯健保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受益企业。2019年,九纯健科技将企业研发及生产团队从北京搬至保定,专业从事传感器、物联网的开发与应用。
“楼下就是我们的客户,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帮我们对接的。这些年,创新中心在项目申报、校企合作、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九纯健科技运营总监韩士华介绍,目前,企业营业收入较入驻时增长10倍,并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保定诺未科技、九纯健科技的快速长大,是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搭建的协同创新平台结出的硕果。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北京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2015年启动以来,该创新中心瞄准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医疗等新兴产业,相继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探索出“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协同发展路径,为众多科技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丰沃土壤,“北京研发、保定转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截至目前,该创新中心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中创燕园、玄云动力等350余家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个,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吸引双创人才3000余名,拥有知识产权1000余件。
“我们以助推区域创新合作为使命,围绕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构建夯实‘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并取得阶段性运营成效。”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说,2023年,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组织双创活动430余场,有力促进了高端资源聚集融合,进一步深化了京津冀全方位协同合作。
科技创业孵化载体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双创工作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保定高新区坚持用好“三大支撑”(保定·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深圳湾创新广场、国家大学科技园),不断厚植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进一步丰富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共同体内涵,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培育、企业孵化、创新资源集聚作用,打造京津冀创新资源首选承接地;研究谋划在北京设立孵化平台,延伸孵化触角,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保定高新区孵化转化,保定高新区正在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筑好人才蓄水池
激发创新源动力
近日,在保定高新区“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做水样检测和数据整理工作。据了解,该实验室是由河北天大环境研究院与天津大学刘丛强院士团队共同建立,并申请成功保定市重点实验室。这也是河北天大环境研究院柔性引进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刘丛强院士后,取得的系列成就之一。
河北天大环境研究院负责人李小亚表示,通过与院士团队进行技术咨询和探讨,解决了实际工程问题,形成了专利技术,该研究院现已获授权专利3项,极大推动了公司的科技研发水平。
像刘丛强院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在保定高新区还有很多。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保定高新区加大对人才服务力度,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支持高新区企业引才,打出“招才引智” 组合拳,打造人才高地。2023年,保定高新区新增燕赵英才卡A卡入选者1人、燕赵英才卡B卡入选者25人。截至目前,保定高新区累计获燕赵英才卡A卡人数5人,燕赵英才卡B卡人数198人。
人才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下来”。保定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创新需求,提前规划布局,重点培育指导,择优遴选建设,大力推进保定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平台整体能级,形成全面推进、梯次培育、动态管理的科研平台培育新格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保定高新区拥有保定市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达到98家,其中河北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家,数量位居保定市第一。
企业是人才的蓄水池,也是创新的“源动力”。保定高新区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高成长企业认定及培育办法》,完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并强化精准优质服务,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茁壮成长。2023年,保定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73家,有效期内高企达527家;认定雏鹰企业8家、瞪羚企业1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37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北省创新性中小企业,27家企业被认定为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大抓招商引资
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2024年1月26日,在保定氢能产业成果发布暨百台级氢能环服项目启动仪式上,保定高新区氢能产业园、氢源输氢管道合作项目、氢能环服项目、制储运加一体化示范等6个项目集中签约,以抢占氢能技术制高点,打通氢能产业链,构建氢能产业生态,为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日签约落地的氢能产业园项目,是由保定高新区与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一期依托该高新区现有厂房建设氢能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计划总投资10亿元,预计2024年三季度可实现投产,2026年可完成建设。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年产300万片膜电极产线、140千瓦金属板电堆产线、柔性化燃料电池发动机/储氢系统产线、高精密机加工阀门产线等国际领先产品产线。该项目二期将重点打造国际化氢能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预计2028年完成建设,总投资2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在一期核心零部件产销基础上扩大产能,同时进一步补足“制—储—运—加”规模化产业链集群,引入氢能产业链国际企业,以未势产品开发及海外拓展为抓手,联合国外企业进行合作,继而扩大未势与海外企业向保定总部联合投资的力度。
氢能是保定高新区重点布局的产业之一。保定高新区牢牢把握“双碳”目标为新能源产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将发展氢能产业作为壮大“中国电谷”品牌、实现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速实现氢能应用规模化、商业化之路,全力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近年来,保定高新区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发扬光大“中国电谷”金字招牌,延链、补链、强链,在电力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应急安全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上走在前列,拥有“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其中,风电装备制造、输变电、光伏等产业均在行业内领跑,汇集相关企业千余家,骨干企业近百家,国能联合动力、天威保变、保定四方、英利、蜂巢能源、风帆等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保定高新区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强链延链补链,紧盯重点项目落地,依托华安产业、中电智谷成立北京、深圳、上海、武汉招商中心,编制招商图谱,深入开展资本招商、场景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组织系列专题推介,该高新区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亿年光学特种薄膜产业、天津华能智能化配电终端设备、中船重工锂离子电池储能、北京北人合心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
持续深化改革
营商环境实现新跃升
走进位于华安产业·保定高新数智谷,一栋栋高标准化生产厂房正在紧张施工。
“这是我们项目二期的8栋厂房,这些厂房大部分是为北京的第三代半导体、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企业定制的。”华安产业·保定高新数智谷项目负责人于雷说。
华安产业·保定高新数智谷项目是河北省2023年度重点项目之一,总投资超10亿元,占地203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高标准化生产厂房。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引入优质企业100余家,争取成为京津冀地区科技园区的标杆和典范。
2023年5月18日,该项目一期8栋厂房开工,同年8月已全面封顶,并且完成80%招商,其中北京企业占比达60%,2024年3月可实现投产。“这个项目成功摘牌后,保定高新区审批局、资规局、住建局等8个部门联合成立专班推进小组,两日内便办理完成土地出让、投资备案、用地规划、工程规划和施工许可等‘五证’,实现了项目拿地即开工。”于雷介绍说,两日内“五证联发”,不仅保障项目建设进度,也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保定高新区积极推进试点改革,加大政府前期投入力度,强化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打造“项目服务流程图”,以“标准地+承诺制”方式最大程度简化审批程序,全生命周期推进项目建设,为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保障。
保定高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锁秀山说:“目前,我们已通过‘前期服务+并联审批+内部流转’方式将‘五证联发’申报材料由23项压缩到16项,审批时限由31个工作日减少到2个工作日。”
华安产业·保定高新数智谷项目建设,彰显出保定高新区在助力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上的“高新速度”。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保定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推进落实保定市级赋权事项,落实和完善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度,推动行政许可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力推进落实企业开办服务,推行跨区异地取照,实行营业执照、印章“属地审批、跨区领取”便民惠企模式,实现企业服务就近可办。梳理形成《高新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编制高新区政务服务标准化手册,组建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推进“掌上办”“视频帮办”服务,创新“政务服务+邮政”办理模式,系统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保定高新区营商环境跃升新层级。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2024年,保定高新区将凝心聚力、拼搏奋进,重点实施“校准—重塑—转化”工程(在新发展格局中校准高新区定位、在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中重塑产业优势、在主题教育调研成果转化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一流营商环境,坚定向一流园区迈进,为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