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2023年,海口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海南自贸港政策落地、科技创新、产学研融合等重点工作,攀“高”逐“新”,持续做大做强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努力提升产业能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奋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潮起海之南,逐梦高新区。作为海南省重要科技创新示范区和海口市创新发展主阵地,2023年,海口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海南自贸港政策落地、科技创新、产学研融合等重点工作,攀“高”逐“新”,持续做大做强创新平台,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努力提升产业能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再上台阶,奋力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数据显示,2023年,海口高新区完成营业收入713亿元,同比增长13.4%;完成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2.7亿元,同比增长14.5%,占海口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5%;完成投资额123.31亿元,同比增长4.3%……创新驱动,让海口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
引新聚优 积蓄发展动能
2023年10月19日,在上海市举办的海南自由贸易港走进上海张江科学城——海口高新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专场推介会上,海口高新区与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艾尔及(海南)科技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集中签约。
艾尔及(海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根寿表示:“海南自贸港政策对企业和个人发展都非常有利,外籍人士往来便利,我们已把企业的研发和销售环节落地在海口高新区,下一步将会陆续转移高附加值的医疗器械产品到海口高新区生产。”
海口高新区总经济师王雪红表示:“在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领域,上海有发展优势,海南自贸港有政策优势,我们将有机结合,共同孵化一批高质量的企业和项目,在这过程中,对海南自贸港特别是海口市而言,将有效助推补链延链强链。”
生物医药产业是海口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海口高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23年,海口高新区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寻找突破口,聚焦生物医药产业,通过“产业招商、平台招商、并购招商、以商招商”开展靶向招商,精准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深入开展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生物医药产业生态日渐完善,数字疗法产业园、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国家战略储备基地、费森尤斯、晖致医药等一批批项目和新产品、新技术相继落地,助力打造千亿元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跑出加速度,让海口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动能更澎湃。2023年,海口高新区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完成219.5亿元,同比增长13.8%,占海口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4%。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工信部认定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海南省在全国特色产业集群上“零”的突破。
“海口高新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只会与日俱增。”海口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以专业化服务不断壮大高新区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增强产业发展韧性,通过精准补链强链延链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具有海口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如今,海口高新区正以招商引资为先手棋,围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生产制造平台、以互联网和总部经济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平台两个平台,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行业领域,做强优势赛道、深耕机会赛道、抢滩未来赛道,打造“1个千亿+4个百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努力将海口高新区建设成为海南自贸港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
赋能企业创新发展
2023年12月21日,由华熙生物筹建申请的海南省再生医学技术与材料转化重点实验室,在海口高新区揭牌。
该重点实验室是海南省现有的第一家由民营企业设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海南省在以国家实验室引领为基础的实验室矩阵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实验室总建设面积4800平方米,投资金额5000万元,主要聚焦“生物医用新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再生医学干细胞培养基的设计开发及干细胞衍生物生物制品的创新应用研究、hiPSC再生与转化研究”三大研究方向。
为了集聚华熙生物各地研发资源,整合研发力量,该重点实验室采用“多地共建、全链打通”的特色模式:通过在北京建设生物医用新材料研发实验室,在上海建设再生医学研发实验室,在海南建设分析检测实验室,以及依托华熙生物(海南)科技产业园和华熙厚源在再生医学领域的布局和优势,承接前端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生产及市场销售。这一模式旨在实现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市场化的全产业链环节的协同创新发展,达成“1+1+1>3”的效应。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加速器。2023年,海口高新区坚持把培育、发展和提升平台载体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做专建优平台载体,厚植肥沃的双创土壤,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创新创业赋能。
2023年,海口高新区拟新增1家海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海南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海南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海南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均获批筹建。海口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到58家,占海口市的2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海口高新区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为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海口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揭牌运行,先后引进国家技术转移海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海口专利代办处、海南商标受理窗口、海南自贸港知识产权法院高新区审判庭、海口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上线海南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物理集聚和功能集聚。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2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发布通知,海口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海口国家高新区孵化器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获批为第二期第一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机构,将启动为期一年的筹建工作。海口高新区将以该中心筹建为契机,探索知识产权全口径资源整合,构建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打造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示范区。
孵化载体提档升级
搭建双创广阔舞台
在海南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伴随着机器运转,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车间外的展台上摆放着企业研发的多款创新医疗器械产品。
“这是由我们企业自主研发的软骨仿真三维结构和支持软骨细胞生长的异种软骨活性修复材料,不久前它们成功用于首例临床试验。”苏生生物创始人曾胜指着一款再生运动医学医疗器械产品介绍说。
2019年12月,苏生生物落户海口高新区。成立4年多以来,苏生生物在海南省、海口市及海口高新区等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建成生物力学、细胞工程实验室和GMP生产车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医疗器械设计中心跻身海南省级工业中心行列;9个产品成功注册上市,真正实现了海南研发、海南制造……
“苏生生物的快速成长,一方面得益于其推进‘再生运动医学’发展并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另一方面得益于海南自贸港特有的政策优势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此外,更离不开海口高新区以及海口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的精心培育。”曾胜说。
苏生生物是海口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孵化并成长企业的众多企业之一。
据悉,海口高新区创业孵化中心是海口高新区管委会成立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服务平台,也是海口市首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该中心于2014年8月成立,注册资本1480万元,为入孵企业提供项目落地、人才交流、企业品牌保护、政策项目申报等“保姆”式的贴心服务,且这种服务覆盖企业从入孵到毕业的全过程,促进企业茁壮成长。
孵化载体是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需求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海口高新区发挥孵化职能,搭建创业孵化中心、阳光众创梦工厂、医疗器械园等多类型创新创业载体,加快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生态体系,获批成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首批“双创”升级版项目单位,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为广大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海口高新区从高层次人才和高质量就业两个方面着手,制定实施高新区“招才引智”政策体系,整合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组织靶向招才引智活动,聚集一批战略核心人才,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2023年,海口高新区受理认定高层次人才159名;举办“2023年海口市琼籍应届高校毕业生新春座谈会”等7场活动,帮助企业招聘500余人。
全面推行“企业秘书”
服务创新企业队伍
2023年10月,作为海南省首个新能源商用车项目,位于海口高新区美安生态科技新城的海南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工厂竣工。在活动现场,海南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与20余家知名企业就战略合作及订单进行签约,并向海汽集团等多家企业现场交付多款新能源商用车。
“我们将立足海南,辐射周边及东南亚市场,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园区打造绿色商用车生态链。”海南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忠介绍说,在高新区“企业秘书”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协调下,该项目从供地到建成仅用时15个月。未来,该项目将依托海南自贸港区位和政策优势,围绕“醇氢+电动”两大技术路线,助力海南省加快新能源商用车的推广和产业生态建设。
同样是2023年10月,位于海口高新区云龙产业园的海南大胜达纸浆模塑环保餐具智能研发生产基地一片繁忙。在该基地一期成型车间,一批批可降解纸碗等环保餐具陆续从全自动流水线下线,待工人完成检查、包装后装箱发往全国各地市场。
“多亏了‘企业秘书’及时解决电线杆迁移、施工许可证办理等问题,这让项目建设整体工期缩短了一年时间,投产时间比预期提前了10个月。”海南大胜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林说,该基地提前迎来竣工投产的发展拐点,有助于企业抢占市场先机。
远程新能源、大胜达创造的“高新速度”,是海口高新区“企业秘书”以精准服务助推项目建设快马加鞭的生动体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3年,海口高新区持之以恒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在全面推行“企业秘书”的基础上,正着力构建“N+4+1”企业服务体系,通过成立美安企业服务中心、设立“局长接待日”等方式,将服务送到企业生产一线。通过落实“局长接待日”制度,该高新区现场接访企业、电话接访企业,实现企业反馈的涉及供水、供电、人才、政策等方面诉求100%办结,企业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同时,海口高新区完善企业服务台账制,为101家企业建立“一企一档”;高新区所有承接的事项均已提供“零跑动”审批服务,事项“零跑动”率为100%,“零跑动”可办事项使用率达100%,线上事项办理便利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海口高新区成立产城融合发展工作专班,制定《海口高新区产城融合实施方案》,实行产城融合“一园一方案”。建成药谷人才房(北区)1491套,建成美安南区福邻中心312套住宅和254套宿舍及一栋商业综合体。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海口高新区创新企业队伍规模不断壮大:2023年,115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同比增长14%。截至目前,海口高新区拥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占海口市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