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玲
作为汕头科学城建设主体,汕头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战场、主平台作用,强化与有关职能部门协作联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支持关键核心和共建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期,在相关政策的支持推动和汕头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促成下,一批科创载体和项目以及多个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接连落户汕头科学城,为推进汕头市高质量发展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策源地,以及高成长企业高端产业的集聚地,应发挥优势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汕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汕头科学城规划建设。作为汕头科学城建设主体,汕头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主战场、主平台作用,强化与有关职能部门协作联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深化政产学研融合,支持关键核心和共建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近期,在相关政策的支持推动和汕头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促成下,一批科创载体和项目以及多个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接连落户汕头科学城,为推进汕头市高质量发展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不是空中楼阁,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于汕头科学城而言,科技创新既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
作为汕头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激发创新“量变”与“质变”,在短短两年间已孵化出4家初创企业,方锂科技(汕头)有限公司便是其一。
方锂科技公司成立于2023年11月,主要研发锂电池补锂剂及原料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其创立人王珂毕业于复旦大学,科研方向包括锂电池新材料和锂电池材料再生等,在Small、Electrochem. Commun.、Electrochimica Acta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
目前,锂电池技术仍有提升空间,例如“首次效率低”和“初期容量衰退快”等,这些技术问题根本原因在活性锂离子损失。王珂团队研发的锂电池正极补锂剂产品可在电池生成过程中加入电池,一次充电释放活性锂离子,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提升锂电池容量和寿命,是掺硅负极锂电池和储能长寿命锂电池标配。
据悉,当前市场上锂电池出货量预估补锂剂年需求量为2万吨,达到百亿元级别,锂电池正极补锂剂项目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我们的正极补锂剂项目已获得“政府+企业”百万元级支持,正开展正极补锂新材料选型和改性技术攻关,旨在解决LixCyOz补锂剂活性低和导电性差的应用难点问题。”王珂表示:“2024年将持续对接客户,完成补锂剂产品客户中试验证,争取上半年完成原材料方酸中试工作。同时,将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完成天使轮融资,为下半年量产线建设做好准备。”
新质生产力,载体是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024年,建设汕头科学城的重点任务之一,便是“推进应用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谭礼林是广东省实验室高端功能材料研究中心负责人,长期从事功能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功能粉体、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等,部分研发成果已在工业上实现量产。新年伊始,由其带领的科研团队正加紧开发合作企业所需的功能性纺织面料。
“为推动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项目落地,我们团队与广东创新精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达成很多共识,目前已正式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谭礼林介绍说。
据了解,广东创新实业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新型纺织印染助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寻求纺织面料生产环节升级改造的关口,该企业与广东省实验室谭礼林科研团队碰撞出产学研“火花”。
众所周知,纺织服装是汕头市特色工业产业之一,产值已逾千亿元;经过近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从原料、捻纱、织布、染整、经编、刺绣、辅料到成品生产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是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健全、内衣种类最齐全的地区之一。然而,该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力空间。
广东创新实业公司与广东省实验室谭礼林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的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项目,主要运用于纺织服装行业中天然纤维、化学纤维面料的整理。通过开发有机硅中间体关键组分合成技术、纺织化学品功能材料合成技术,提升纺织面料风格、功能多样性,给汕头服装纺织产业赋能,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我们通过印染助剂的改良,在染色工艺过程中实现节约用水,帮助印染企业升级绿色、高效的染整工艺,助力纺织企业打造多风格和高品质的功能面料服装品牌。”谭礼林表示:“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最大的成绩是能够开发一个面向产业化的技术成果,这个成果又能真正解决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新质生产力,锚点是人才
新质生产力,最终落脚点还在生产力。只有把人才红利注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依靠新型劳动者带来更多实质性创新,以“新”提“质”、以“质”催“新”,才能真正撑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汕头高新区持续释放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为在汕头高新区土生土长的科技型企业,墨格微流科技(汕头)有限公司所研发的化妆品功效分子纳米包载体、体外诊断微球、半导体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即将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内相关纳米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该企业也凭借技术创新优势成为相关行业领域的重要力量。这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高素质人才集聚所产生的良性效应。
2023年,硕士研究生李志鹏毕业后进入墨格微流公司担任精细化工与生产部副部长。他表示,无论是基础设施、科研工作氛围,还是汕头高新区对人才引进政策的补贴,种种利好都吸引着他。“本科和硕士我的专业都是化工,汕头市在化工领域拥有比较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很好的科研氛围。汕头高新区对硕士博士包括具有各类职称人才的支持政策非常具有吸引力。”李志鹏说。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墨格微流多次获得汕头高新区的研发补助。不久前,该企业再次启动招聘活动,汕头高新区的一系列人才政策再次给予其强力支持。
2023年,根据汕头市《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汕头高新区结合实际以原有人才措施为基础,优化配强扶持政策,推出人才措施2.0版,放宽区域人才限制、降低社保年限门槛和提供生活、创业补助等;在解决引进人才的基础上,更加着重人才的培育与使用,“真金白银”力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与技能人才。
墨格微流公司创始人董正亚表示:“汕头市当前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人才政策吸引着科研人员回来就业和创业。”
在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董正亚作为广东省人大代表、青年科学家接受相关媒体的专题采访,在被问及为何选择落户汕头时他表示:“突破性科研技术往往意味着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难度大,说是‘十年磨一剑’毫不夸张。在汕头,我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得到相关科创平台有力的支撑保障,从而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转化上。”
置身于汕头高新区乃至汕头市营造的创新创业、引才育才浓厚氛围,董正亚认为汕头在招贤纳士方面既有优势又充满诚意。亲历汕头科学城全面启动规划建设的董正亚,满怀热情与信心志愿成为汕头科学城的建设者之一。
在今年的广东两会中,董正亚以广东省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建议:“希望广东省将汕头科学城的规划建设纳入省级层面相关规划,对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政策扶持,把汕头科学城打造成粤东地区的创新聚集区,为粤东西北地区其他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先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