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菁
威海高新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特色集群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和贡献。近年来,威海高新区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阔步向前,成绩单令人惊喜。进入2024年,威海高新区提出“启航新征程 创业再出发”的响亮口号,再燃创业激情,书写高质量发展更加出彩的高新篇章。
入选中国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园区、山东省国际合作特色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突破30亿元,汽车电子、卫星空间打印机等特色产业日益发展壮大,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园区引进高端项目80多个,累计孵化企业600余家,集聚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07家,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
威海火炬高新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特色集群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和贡献。近年来,威海高新区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阔步向前,成绩单令人惊喜。进入2024年,威海高新区提出“启航新征程 创业再出发”的响亮口号,再燃创业激情,书写高质量发展更加出彩的高新篇章。
电子医疗新材料三大产业转型升级
2023年11月,中国“印”实力高峰论坛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打印机产业分会成立大会在威海市举行。与此同时,打印机产业分会落户威海高新区,无疑这为威海高新区打造全球打印机基地提供了强大助力。
截至目前,威海高新区的全球打印机基地已集聚联想、华为、惠普、捷普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香港亿和、韩国帝吉可、富康电子、新兴、新康威、天力电源等110多家整机及配套企业,打印机品牌则集中在华为、联想、天津光电、恒安捷、新北洋、惠普、富士等10家企业,且实现本地配套率达到94%。在这里,全球打印机基地打印机产品覆盖激光、喷墨、热敏三大类、近百种型号,2023年整机产量突破1600万台。
不断升级的全球打印机基地,越来越多的“金凤凰”在2023年翩跹而至:威海高新区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汉图签署合作协议;与4家自主品牌达成合作协议;联想图像及其战略合作品牌已出货超50万台……2023年,威海高新区全力稳定拓展打印机产业链产能,不断为全球打印机基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心剂”。
威海高新区的打印机产业步稳蹄疾,汽车电子、卫星空间、半导体三大新业态加快破圈,雷格讯雷达项目签约落地,商业卫星联盟、京东方精电、吉利、小鹏、科姆龙等一批“大块头”项目快速推进。
威海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也全方位加速聚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成功上榜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型产业集群;威高集团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飞利浦三方合资项目扎实推进;禾木(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产品线陆续投产;世创医疗自主研发生产出颅脑引流器、神经介入等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位,自建新厂房即将投入使用……一个个品牌的打造、一个个项目的带动,意味着威海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链中主要产品,由传统耗材为主向高端器械为主升级转变。
如今,威海高新区已汇聚威高集团、吉威医疗、大正医疗、诺达制药等200多家医疗行业企业,形成先进医用材料、高端医疗设备为特色的产业链条,产品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诊断试剂、骨科植入材料、医疗电子设备等21个大系列,上下游协作、监管体系规范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基本成形。
与此同时,威海高新区积极拓展应用新材料产业:光威与中国商飞、迪尚与东华大学开展实体化合作;20万吨莱赛尔纤维新项目签约落地;万丰镁业、联桥新材、金猴集团、威硬工具等企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此外,时尚设计、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成长性和生命力,共同汇聚成威海高新区经济向上攀升的强大引擎。
早春时节,总会给人带来特别的期待。进入2024年,威海高新区选择“再出发”,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行动,将引进新业态、拓展新板块、培育新动能,做优产业生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健全开放的产业链,积极拓展汽车电子、卫星空间、半导体、打印机等4条赛道,加快由加工制造向创新智造升级。医疗器械产业依托链主企业优势资源和产业园区载体支撑,聚焦医用成像器械、介入植入器械、大健康等3个领域发力,加快向协同创新生态升级。新材料产业全力推动碳纤维、医用新材料、纺织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板块加快向价值链更高端延伸。
聚焦“3+6”板块精准招商
2023年实际到位外资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380亿元,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项目频出“二期现象”……一笔笔资金的投入,一个个项目的落户,记录着2023年威海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强劲势头。聚焦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威海高新区坚持精准招商,持续招大引强、招高引新,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做强优势,做优生态,蹚出了一条产业升级之路。
2023年,威海高新区主要负责人带队高频率外出招商,国内赴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杭州、苏州等地区开展活动,国外赴欧洲等参加招商洽谈,向国内外递出招商引资的“高新”名片;洽谈对接飞利浦、华为、联想、通用技术、雷格讯、京东方等60多个重点项目,一批项目顺利签约落地。
主动出击,引得大项目纷至沓来。在2023年5月份举行的中国(威海)医药与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大会上,OCT微流控生物检测技术研发生产等8个项目现场签约,入驻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威海高新区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被纳入山东省与华为“1+N”合作大框架;13个总部型研发型项目签约落户……
透过一次次握手、一份份协议,威海高新区开辟了招商引资的新领域新赛道:抢抓商业航天领域、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新机遇,汽车电子、卫星空间、半导体三大新业态取得突破,引进了京东方精电汽车电子总部和研发中心,促成雷格讯雷达等项目完成签约,吉利、小鹏、科姆龙等一批“大块头”项目正加快推进。
时间是奋进者前行的刻度,2024年,威海高新区明确提出:全区上下要旗帜鲜明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一号工程”来抓,全员参与,系统发力,着力引进一批对产业链提升有重要影响力的基地型、总部型、延链补链型项目。
作为招商工作的主体单位,威海高新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该高新区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氛围很浓,招商人员将奋力招商,特别是在“3+6”产业板块上,将抓紧推进飞利浦高端医疗设备项目,小鹏汽车、路特斯汽车项目,丘比特、科姆龙、商业航天联盟项目等,力争把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卫星空间技术等板块打造成威海高新区新的“名片产业”。
累计孵化企业600余家
入驻威海高新区科技孵化园两年时间,威海胜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相继研发推出了新型热塑型外固定产品、碳纤维型外固定产品,两款“拳头”产品直接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市场空白,价格更是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
对于取得的成绩,年仅30岁的负责人丛海宸很是自豪:企业的发展依靠自身研发实力,也离不开威海高新区强大的孵化力量。丛海宸介绍说,胜洋医疗从入驻到注册仅用时1个月,企业楼下就可以办理税务和工商方面的相关业务。与此同时,孵化园还提供租金减免、创业培训、财税工商、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帮助,并搭建产业链发展平台拓宽发展新思路,确保创业团队可以专注于产品创新。
在丛海宸看来,企业与科技孵化园之间更像是“铁哥们”,而不是冰冷的房东与租客的关系,好的创业平台可以让企业蓄足能量,朝着既定目标一步步前进。威海高新区科技孵化园不仅有胜洋医疗这样的“在孵新星”,更是走出了威硬工具、远航科技、未来机器人、人合机电等明星企业。2023年,威海高新区新增入孵企业60家,同时也产生了禾木生物、世创医疗等一批从孵化器毕业的科技企业。
从入园孵化到加速扩产再到如今建设产业园,科技孵化园“毕业明星”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威海高新区实现“多级跳”。谈起最初选择入驻的原因时,禾木(中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威海基地总经理张新波表示:“企业的‘大步快跑’离不开威海高新区优质的服务保障,还得益于威海高新区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助力。”
近年来,围绕孵化体系建设和企业孵化实际,威海高新区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从孵化载体建设、创业企业扶持等不同层面给予支持。威海高新控股集团公司接手科技孵化园后,更是加大与企业对接服务力度。
“我们先后举办了七大类、上百次服务对接会和沙龙活动,建立了医疗器械等3个行业互助联合体,实实在在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威海高新控股集团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副经理王轶民介绍说。特别是针对电子信息和医疗器械两大创业板块企业,威海高新控股集团积极对接威海高新区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助力企业加入产业链供应配套体系。
一项项前沿科技成果从这里走出实验室,孵化成市场“金蛋”;一个个新创意在这里碰撞,为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年轻创业者在这里不断迸发出创意和活力。近年来,威海高新区科技孵化园累计孵化企业600余家,目前在孵企业268家,包括电子信息、医疗装备、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研发等行业,年产值达4.4亿元。
2023年,威海高新区围绕构建全链条高效能双创孵化体系,制定《关于强化对孵化载体及孵化企业管理服务的若干举措》,从孵化载体建设、创业企业扶持等不同层面给予支持。此外,威海高新区唯智众创空间获批山东省级众创空间。目前,该高新区拥有山东省级以上孵化载体达15家。
集聚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07家
围绕产品框架侧面打螺丝、自动插排线、弹簧及粘性橡胶套分料、自动包装附件等多项具体技术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近期,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5名教授专家来到捷普(威海)电子生产车间及产线,围绕生产线多项具体技术需求开出了“药方”。
据了解,捷普电子急于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但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威海高新区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相关专家与捷普电子就产线的自动化改造达成合作意向。“真是‘及时雨’!有专家团队的帮助,实打实解决了一个个关键核心难题。”捷普电子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威海高新区持续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加速创新、产业加快集聚发展。依托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威海高新区整合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资源,成为威海市“1+4+N”创新平台体系的主阵地,落地高端平台20多个,实施产业化项目122项,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成功获批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全国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如今,一张张高端科技平台名片串起了威海高新区科技创新的进阶大长廊。截至目前,威海高新区共建有各类威海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7家,其中山东省级以上30家,涵盖医疗器械与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优势产业。
高能级平台的汇聚,构建起人才集聚、资本吸纳的“洼地”。2023年,威海高新区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9项、专项资金5700余万元。争取上级科技资金近1亿元。引进全职到岗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外国专家52人,引进博士40人、大学毕业生3300人。
放眼望去,通过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引进和建设,在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培育与转化、科技创业孵化、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创新平台已成为威海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将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促进平台高质量发展。”威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