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特约通讯员 崔颖
2023年,成都高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施“十大突破”行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活力更加澎湃,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200亿元新台阶,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2024年,成都高新区明确为“服务全面提升年”,聚焦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将服务内涵从传统的营商环境扩大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1.2亿元、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0.5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7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3%;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646.4亿元,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连续4年排名全国同类第1位……
2023年,成都高新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实施“十大突破”行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活力更加澎湃,地区生产总值迈上3200亿元新台阶,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
成都高新区凭什么出圈?近日记者走进成都高新区,近距离感受成都高新区创新的魅力,暖心的服务。
主导产业再迈新台阶
1月11日, 四川省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现场推进活动举行。活动主会场设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现场。活动现场推进项目共2217个,总投资9912亿元。其中,成都高新区共有11个项目,包括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光显柔谷研创园等产业项目,以及福田TOD城市绿廊及配套道路工程(二期)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总投资668.4亿余元,涵盖产业、科技创新、能源保障等多个领域。
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于1月10日签约落地成都高新区,总投资约630亿元,计划占地约1400亩,规划产品为8.6代AMOLED面板。项目产品主要定位于中尺寸AMOLED面板,采用区别于现有6代AMOLED面板(主要用于手机)的技术路线,主要应用于中高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IT类产品。该项目作为国内首条、全球首批高世代AMOLED生产线,将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国在全球显示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
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仅仅是成都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建圈强链”引入项目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引进重大项目及高能级项目36个,其中百亿级项目4个。
电子信息产业企稳回暖。2023年,成都发展史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总投资630亿元的全国首条、全球第二条高世代AMOLED项目签约落地;加快建设总投资30亿元的辰显光电Micro-LED生产基地项目,将成为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生产线。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400亿元。其中,GE医疗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首批次回旋加速器下线。数字经济产业持续壮大向好,规模以上数字经济属性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57.2亿元、同比增长19.1%,新引进总投资60亿元的美团西南总部、30亿元的凌宇智控VR眼镜全国总部等项目。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微波射频“一园三区”、车载智能系统“一核一区一基地”等专业园区启动建设。
作为成都市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在做优做强主导产业的同时,目前正加快推进新型显示、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AI等21条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
新质生产力积厚成势
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新质生产力逐渐积厚成势。
2023年,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强化,4个研究中心实体运行。新增国家级平台5个,累计达66家;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揭牌投运,聚集国际顶尖PI领衔的实验室8个;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专业化的中试首选地,首创“中试+”生态理念,34个中试平台累计服务中试项目756个,助力融资超18亿元;“岷山行动”稳步推进,累计孵化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微电子先进封测技术研究院等项目15个,形成技术突破14项;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2家,在孵企业首次突破2万家。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成都高新区组建产业基金30只、总规模738亿元,天使基金、科技信贷产品规模突破“双百亿”,天使母基金排名首次进入全国前三。
“企业是一座城市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要持续提质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城市吸引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该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培育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全年新增企业3.8万户,德州仪器、倍特药业、巨量引擎等18家企业规模突破百亿元,新增上市(过会)企业7家。本土领军企业通威集团跻身世界500强。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汇聚各类人才超80万人,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市级人才1728人;有效期内的国家级专精特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06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781家,累计培育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37家,全区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稳居中西部第一。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今年,锚定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成都高新区将通过厚植链主企业比较优势、未来赛道竞争优势、专业园区引领优势、产业基金赋能优势、领军人才聚集优势,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成都市正聚焦“三个做优做强”、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建设24个重点片区,成都高新区承担了其中4个重点片区建设。
今年,成都高新区将聚焦“夯基垒台”到“功能提升”,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高新片区)将突出“优化调整”,推进工业上楼,将新显EOD等两个组团率先打造成产城融合示范区;未来科技城将突出“集聚发展”,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推进公服配套等项目建设;天府国际生物城将突出“兴产聚人”,力争生物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带动生物城人口增长50%、突破2.4万人;交子金融商圈将突出“金融赋能”,加速科技金融、产业金融集聚发展,提升国际知名度。
高新服务暖民“心”
2月7日,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华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成都华微”)在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成都高新区今年诞生的首家上市公司,同时也是西南地区今年首家上市公司。
成都华微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EC)旗下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该企业的成长,离不开成都高新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华微上市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在资本、政策、人才等方面对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帮助与支持,有效助推企业发展。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将培育扶持本土上市公司作为助力区域建圈强链、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都高新区依托上市企业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储备—股改—辅导—申报—上市’五级上市后备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了一站式上市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了鼓励上市、支持上市、服务上市的浓厚氛围,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持。” 成都高新区国资金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给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2022年2月,成都高新区发布5年3000亿元产业基金计划,力争用2-3年时间将成都高新区打造为全国投资机构聚集的热土。
该计划发布以来,成都高新区基金组建规模迅猛增长,新增组建产业基金51支。总规模超过1400亿元。2022年8月,成都高新区整合原有产业投资平台,正式成立策源资本。2023年,策源资本获得清科2023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活跃机构有限合伙人10强、投中中国最佳创业投资领域有限合伙人TOP30等多个奖项。
此外,成都高新区以策源资本为核心,联动成都高投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都生物城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成都交子公园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都高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属国有企业,构建了“天使—创投—产投—并购”的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运营体系,投资方向覆盖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精准匹配大中小型企业全周期融资需求,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各类基金推荐项目信息超800个,深入洽谈推进项目超200个,46个项目已实际注册落地,落地项目预计5年内总投资额超380亿元。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64家,还有3家企业已过会,9家企业在沪深北港交易所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0余家企业在四川证监局辅导备案,上市后备企业储备量超过200家。
高质量精准的金融服务暖了企业的心。成都高新区营造的“软环境”也暖了创业者的心。
2月24日晚上,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星光灿烂,变成一片属于年轻人的欢乐海洋。
来自成都高新区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员工代表、群众代表和外籍蓉漂家庭,共同组成了千人表演团队及观众方阵,万人齐诵“青春赋”、千人随舞闹元宵,共演一场欢乐祥和的元宵联欢盛会,谱写一曲动人的成都“青春赋”。
河南新乡、新疆乌鲁木齐、北京、黑龙江哈尔滨、湖南张家界、甘肃陇南……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选择在成都相聚,共享着同一个平凡而又荣耀的名字——蓉漂。“成都,我的家!”这是他们共同的答案。
“创业路上,我感受深刻的是成都高新区比企业家还想把企业发展好。希望我们公司的汽车碰撞检测技术能将‘成都智造’带向全球。”参演嘉宾、成都高新区企业代表成都路行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剑波说道。
参演嘉宾、成都高新区企业代表成都盛迪医药有限公司合成部部长薛州洋很感谢成都给蓉漂人才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让我们能放心、安心工作,相信成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蓉漂在成都也会越来越好。”
“此心安处是吾乡”,成都已经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把这里作为“心安之处”“圆梦之都”。
“我们将全面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思维、服务能力、服务体系、服务机制,以更大力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更强担当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以更实举措服务社会民生需求,让企业、人才、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高新区服务的温度、力度。”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4年,成都高新区明确为“服务全面提升年”,旨在通过此举向全区发出总动员,聚焦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人才、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将服务内涵从传统的营商环境扩大到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
“我们将坚持‘用户思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从企业群众需求角度来审视政策效应、服务质效,真正以‘换位’换理解、以真心换真情、用实干换信任,提供具有辨识度、显示度的‘高新服务’。”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成都高新区将全力打造数字营商环境示范,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一企一档”,开展企业“金融画像”、楼宇和用地“载体画像”“人力资源画像”“科技画像”,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同时,成都高新区还将实施“筑梦高新”行动,按需筹集新建人才公寓1580套、推动上市销售3200套以上,让各类人才在成都高新区成就事业的高度、享受家的温度。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与企业同奋斗,让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视人才为珍宝,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为群众办实事,“致广大,尽精微”,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以高水平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提质见效,奋力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