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5日
第A4版:聚焦

中关村设论坛探讨早期投资新策略

  ▼ 本报记者  张伟

  在1月26日举行的2024中关村早期投资论坛上,创投圈诸多知名人士就百年未有大变局下,如何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早期投资的新策略,展开了热烈探讨。

  投资稀缺性和关键技术

  “投资难,募资难,退出难。从业20多年来最难的时刻,现在要怎样做才能投资成功?”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在一次次自我拷问后认为,适应时代和环境,穿越经济下行周期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大变局带来流动性缺乏困局,中国企业没有穿越下行周期的经验,缺乏处于产业链主导地位的科技公司。”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在谈到穿越周期的投资策略时表示:“虽然这是最艰难的时刻,但也是改变的最佳时机。”

  “坚持长期主义是唯一答案。”吴世春给出了早期创投的两个结论:坚持以退定投,以单定创;坚持长期主义是“华山一条路”。

  李竹认为,投资人需要转换投资逻辑采用新策略,才能穿越周期。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他建议选择“创新+出海”的并行战略。

  “在资本依旧缺乏的市场,支持勇立潮头的创业者;投资产业链关键创新,往上游走,往前沿走;提高投资标准,重质重于量,重仓未来的链主企业。”在李竹提出的应对之法中,关于防守与进攻的投资策略选择,他强调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与专注度,坚持小即是大,少即是多的投资“相对论”。

  在吴世春提出的7条早期投资忠告中,他着重强调了投资未来稀缺性,敢于在非共识的无人区里独行的重要性。他还提醒同行“有什么资源,打什么战”,投资不要加杠杆,不要高负债。

  投资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在具体投资方向上,李竹分析认为,投资人眼中最“落后”的新材料领域,2023年,该领域却实现了大幅增长。2024年,新范式仍会为该领域带来新机会。投资人眼中最前沿的AI领域,在2024年仍值得期待:尽管在最高端的AI智慧领域,中国需要追赶国际前沿科技创新的脚步,但在大模型、具身智能落地以及消费电子和新终端、智慧医疗等方面,可能会出现反超局面。

  “2023年是大模型元年,2024则会是应用元年。大模型在这一年会走向成熟和稳定。”在一场关于“穿越未来之门:探讨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主题探讨中,创新工场总裁、合伙人陶宁认为,基于大模型基座上的to B和to C应用,大模型会在2024年下半年走向应用阶段,并且至少未来5年左右将处在百花齐放阶段。

  “人工智能的热度将持续10-20年。”陶宁判断说。

  投资有商业思维的科学家

  2024年,哪些早期创业者和企业会受到投资人的偏爱?在关于“寻找明日之光:早期投资的艺术与实践”探讨中,与会者各抒己见。

  中关村资本董事长孙次锁坦言,自己是一位技术偏好型的天使投资人。“我喜欢技术、市场、团队硬的创业企业,也喜欢有商业思维的科学家。”

  “投资边界要放得小一些。”常见投资创始合伙人夏朝阳也表达了同样的偏好,表示更愿意在熟悉的领域投资,喜欢投偏技术背景的CEO、有大产业化梦想的科学家。在投资方法上则更偏向选择合作投资模式。

  启航投资管理合伙人马建平同样也更愿意拥抱科学家,看重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搞科研行、搞企业也行,对行业理解有一定深度,学习能力强,能爬坡过坎的科学家和创业者。

  紫辉创投创始合伙人郑刚坚持用“万金油”理念去找相对合适的创业企业。

  明智资本创始合伙人彭英芳偏重信息化硬科技项目。注重赛道确定后创始人的初心是否坚定,团队的创新能力是否能支撑企业走得更远。

  “创新源于科技、助于投资、成于人才、聚于产业。”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主席贾一伟希望,面向未来,聚合各方力量,顺势向上,共同助推早期科技投资实现良性、快速和高质量发展。

2024-02-05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3285.html 1 中关村设论坛探讨早期投资新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