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第A57版:创新园区·松山湖/桂林

松山湖科学城点亮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明灯”

  松山湖科学城   图片来源:松山湖科学城

  ▶ 本报特约通讯员 冉雪梅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

  自《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首次全景式勾勒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路线图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在东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的指导下,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打造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沿着总体规划的主线脉络,“四梁八柱”建设全面铺开,集中度和显示度不断提高,作为引领东莞市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作用愈加彰显。

  中国散裂中子源多台谱仪接连出束,填补国内空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支撑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筹)、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筹)等创新地标拔地而起,松山湖科学之城呈现勃勃生机……

  写好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这篇大文章,松山湖不负星光,再闯关山千万重。

  从顶天立地到铺天盖地

  创新主引擎 动力更澎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松山湖以大科学装置为基底,聚焦创新驱动发展主线,自觉扛起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点亮了一盏盏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明灯”。

  推动谱仪开放运行与科学应用,依托工程发展的技术参与设计研制抗癌新“利器”,有力地支撑航空航天发动机、深海深潜器等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工作,2018年投用至今完成上千项研究课题……从“一纸规划”到“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在松山湖建设发展已有十余年。

  2022年年底,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投入使用,并启动一系列关键技术预研,进一步提升东莞市基础研究能力,加快原始创新步伐。

  2023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工作取得关键性进展。

  今年4月,以国际领先的超快物质科学与技术研究为目标的阿秒科学中心,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揭牌成立,有望提升我国在超快科学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的建设。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呼之欲出,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主引擎动力更强劲。

  种好参天大树,更要繁育广袤森林。“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与“铺天盖地”的成果转化,是属于松山湖科学城的“精准画像”。

  近年来,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为牵引,松山湖科技创新转化新模式迭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新新”向荣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孵化产业化公司42家,申请专利702件;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2022年获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引入生态企业105家……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部署18家广东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超300家东莞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形成类型多样、优势明显的研发体系布局,推动一批批科技成果在松山湖科学城落地开花。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永久落户松山湖,启动首届松山湖科学会议、首届松山湖数学论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院士学者交流探讨交叉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科学问题营造良好环境。

  企业始终在创新中占据主体地位,创新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创新实力的显著标志。

  松山湖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发展的路径更趋明晰,松山湖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635家,55家优质企业纳入东莞市“倍增”计划,构建起全链条创新型企业梯队。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一批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大企业正在进驻并集聚在这片热土上,为松山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从创新引领到动能焕新

  飞渡万重山 轻舟更从容

  近期,华为宣布Mate 60系列回归,引起国内外抢购潮。产业链人士预期,华为Mate 60系列销量,今年有望突破2000万台。

  一台新手机,映射着松山湖产业经济的强大韧性。2022年,松山湖GDP总量位居东莞市第二;同比增长5%,增速位居东莞市第一。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松山湖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奋进场景,是松山湖滚烫的发展热情和奔涌的经济活力。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编制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落子成势;华为终端总部、海丽新材料、华贝科技增资扩产四期等项目竣工投产,产业聚链成群,蓄能增势;产业经济政策配套出台,包含优质企业落户最高1亿元奖励,大项目达产最高1300万元奖励……

  近年来,松山湖进一步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前瞻布局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多元融合、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雏形初现。

  如今,松山湖已拥有各类经营主体约1.5万家,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178家,规模以上企业540家,上市企业及上市后备企业55家,2022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8%。一个个跳动增长的数字,是松山湖“由园到城”转变的生动注脚,更是松山湖科学城迈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沉淀。

  改革大潮起势,中流击水,正需闯关夺隘。近年来,应对东莞市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旺盛需求,松山湖何为?

  今年4月,华为云全球首个“开发者村”——松山湖开发者村在松山湖科学城“开村”。如今,这个契合数字时代而生的新型村落,已链接服务松山湖制造业企业77家。

  将时间再往前回溯一年,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在松山湖启用。如今,工业数字大厦已吸引64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入驻,为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联动全国头部企业,打造数字化平台载体,“重塑”产业制造新未来,是松山湖回应时代之问的答案。

  昔日,东莞市不同领域的传统产业走进松山湖科学城,在一流创新生态中迭代转型,走上自主创新道路;如今,在松山湖开发者村、东莞数字大厦等数字服务平台赋能下,千行万业加速拥抱数字经济星辰大海,不断丰富松山湖现代化产业的深刻内涵。

  从科创新城到科学家园

  升腾烟火气 城变更美好

  近期,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带队,松山湖领导班子及多个部门负责人集体出动,走街串巷、草地夜话、集思广益,探究如何做活“夜经济”这个新课题。带着真问题、求解真办法,这样的调研夜话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不远处,夜幕下的松山湖万象汇商圈内人气渐旺:创业青年手持咖啡与文件,步履匆匆,不远处,一家四口提着购物袋结伴而行,正在等红灯……中秋国庆“双节”,松山湖万象汇累计吸引客流量100万人次,见证着松山湖科学城的烟火升腾。

  围绕人才多维度需求,松山湖在教育、医疗、交通、商业、生态等领域持续写好“科学+城”新篇章,一大批惠民项目落地生根,正加速成为近悦远来、宜居宜业宜研宜创的理想科学家园。

  松山湖通湖礼廊二期基本完成,万象汇建成开业,文化艺术街区加快改造,松山湖未来学校正式招生,新增学位3600个,科学公园、国际人才社区、科技交流平台、悦榕庄酒店等一大批高品质城市配套项目加速谋划建设,松山湖高品质城市配套内涵持续丰富。

  精彩纷呈的音乐会、艺术节、展览会,独具特色的“火柴盒”东莞(松山湖)城市艺术time品牌、湖畔音乐节、“状元笔杯”书画大赛等人文交流项目精彩纷呈,涵养培育着松山湖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松山湖“科技+文化”发展新乐章持续奏响。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

  回眸过去,松山湖创新成色不断提升、重大项目加快落地,改革创新蹄疾步稳,高水平人才纷至沓来、民生福祉不断提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松山湖科学城处处流动新生机。

  大道无垠,前路可期。

  迈上新征程,松山湖将沿着总体规划描绘的壮阔图景,以更大决心和信心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进一步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打造东莞市创新驱动的主引擎,为广东省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松山湖力量。

2023-11-27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658.html 1 松山湖科学城点亮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明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