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第A20版:创新园区·威海

威海火炬高新区:积蓄发展动能 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生机勃勃的威海火炬高新区  本版图片来源:威海火炬高新区

  2023年,未来机器人完成深海4000米悬浮作业实验。

  克莱特菲尔风机行业内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

  天罡仪表的超声波热量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天力电源与哈工大(威海)合作,为汽车头部企业提供电源电控产品。

  威海火炬高新区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

  双丰物探生产的勘探仪器,可以扫描地下8000米的地质结构。

  ▶ 本报特约通讯员 谢菁


  作为区域创新发展核心增长极,威海火炬高新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区目标定位,瞄准自主创新、发力智能装备,吸引高端人才、点燃高质量发展智力“引擎”,用靓丽成绩展现区域发展的韧性与潜力,快马加鞭建设产业创新高地。


  今年1-9月,布局在全球的打印机基地整机产量达到1200万台,全年整机产量预计突破1600万台;聚焦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精准招商;90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5.4%;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威海火炬高新区用靓丽成绩展现区域发展的韧性与潜力,锚定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区目标定位,快马加鞭建设产业创新高地。

  自主创新发力智能装备

  近日,位于威海火炬高新区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的龙升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组装海水淡化成套设备,这批产品将出口中东国家。另一边,几名工人在为浙江客户组装家用净水使用的全自动裁膜、折膜超声波焊接一体机。

  龙升精密致力于自动点胶机研发和制造,自入驻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以来,该企业研发生产的自动化设备涉及环保、碳纤维、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卫星传感、风电等多个行业领域,已发展成为国内点胶行业知名企业。目前,该企业正准备进军医疗行业,研发制造医疗领域使用的自动化设备。

  龙升精密锐意创新发展,而加速器内的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在厚积薄发。

  未来机器人偌大厂房内,陈列着一排黑黄相间的机器人,深海履带式拖工机器人、海洋探矿采矿水下机器人等格外引人注目。2022年,未来机器人完全自主研发的“深海3500米作业机器人技术开发”项目在行业内掀起巨浪;2023年,深海4000米悬浮作业机器人完成实验。经过14年的发展,未来机器人已是国内民营企业中惟一全体系生产深海作业机器人的企业,上万个零件打破国外垄断,为深远海科技发展提供智能装备支撑。

  眼下,该企业的新厂房正在加紧建设,其海洋工程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将于今年年底前崛起。“新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海洋工程水下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百余台套,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该企业总经理陶泽文说。

  华田智能装备加速器是威海火炬高新区为智能装备企业搭建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该加速器如同一座智能“梦工厂”,集聚了龙升精密、未来机器人、重鼎托邦、琅卡博、晶合数字、凯瑞电气、联创等科技型企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传感器、精密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这里已然成为威海火炬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强劲力量。

  在威海火炬高新区,孵化器内智能制造企业加速孵化,产业园区更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新动力。位于双岛湾的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就集聚了一批优质智能装备企业。

  位于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西区的威海双丰物探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无线节点勘探仪器组装车间内,一个个小小的勘探仪器“走”下生产线。别看仪器不大,却可以扫描地下8000米以内的地质结构,并判断地下天然气、石油、煤炭、可燃冰等资源的位置,还可以对基建工程地下进行三维勘探,从而预防地质灾害发生。

  双丰物探是专业从事陆地、海洋石油物探装备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新型海洋勘探水听器、海洋双检检波器、水下四分量检波装置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双丰物探已形成年产石油物探装备及检波器机芯200万只的生产能力,其核心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该企业还参与相关领域的国家标准制定。

  从双丰物探向西,万丰奥威汽轮有限公司是国内铝轮行业的知名企业;西立电子是国内同行业中惟一可以全部采用自主研发和制造的产品构建车辆自发电系统的企业;克莱特菲尔风机在冷冻冷链、民用冷却塔行业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天罡仪表研发生产的超声波热量表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天力电源主要为全球500强企业以及国内汽车领域前三甲的企业提供电源电控产品……威海火炬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已呈燎原之势。

  截至目前,威海火炬高新区拥有智能装备企业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形成了以克莱特风机、未来机器人、华菱光电、远航科技、天罡仪表、东兴电子等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核心产品涉及光纤激光装备、机器人、智能风机、智能轻工成套装备及系统供应商、仪器仪表等领域,部分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威海高新板块”加速形成

  近期,威海西立电子有限公司正在开展新三板挂牌工作,威海火炬高新区财政金融局积极协助该企业出具合规证明。

  “从筹备挂牌工作开始,威海火炬高新区相关部门就给予很多指导和帮助。挂牌需要提交市场监管、消防等多部门出具的合法合规证明,办理过程要逐个沟通、单独办理。财政金融局主动对接服务,协助我们短时间内完成了证明出具,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加速了进程。”西立电子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精彩“蝶变”,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加速器。自2021年成功入选山东省24个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试点以来,威海火炬高新区积极探索新路径、深化金融赋能,新增克莱特和天罡股份2家上市公司。目前,渔翁信息科创板在审,联桥新材、西立电子等多家企业启动上市进程。截至目前,该高新区共有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10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36家,“资本市场高新区板块”正在加速形成。

  上市不应是企业的“独角戏”,而是政府、企业、证券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我们与中泰证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同时推行金融辅导员工作,建立由券商、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银行等组成的辅导员队伍10支,围绕初期培育、中期辅导报审、后期上市各环节,为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威海火炬高新区财政金融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提升企业上市意识,威海火炬高新区组织资本市场沙龙、董秘俱乐部、投贷联动对接会等活动,服务企业160多家。同时,组织企业赴上交所、深交所等地学习,实现从“要我上市”到“我要上市”的转变。

  企业成功上市除了要“打铁还需自身硬”之外,威海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不断健全体制,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据介绍,在业务部门全程跟踪的同时,威海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方式,为拟上市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建立领导分包上市后备企业制度,定期实地走访,了解上市意愿与进程,一对一跟踪服务。

  “我们为企业开辟上市绿色通道,先后召开快速协商会议6次、现场办公12次,协调解决土地、函证出具等问题20余项,解决率100%,清除上市障碍。”威海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财政金融局工作人员说。

  去年,威海火炬高新区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其中提出对境内外上市企业最高补助500万元;针对企业上市过程耗时长、成本高的特点,将补贴资金节点前移,分3个阶段给予补助;拨付资本市场补助资金1100多万元,一系列“真金白银”举措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上市热情。

  上市后备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股。为此,威海火炬高新区实施“育苗成林”工程,实现“上市一批、辅导一批、股改一批、培育一批”梯次推进局面。其中,聚焦威高血液、华菱电子等财务达标、规范性好、研发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安排专人进行对接,确定时间表加速进程。同时,精选专精特新、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后备梯队,储备企业20余家。此外,选取科技含量高、经营业绩优、上市意愿强的企业纳入“5年挂牌上市路线表”,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和节点化管理,保障上市连续性。

  高端人才点燃智力“引擎”

  近日,威海纽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省级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王有志和研发总监李江红正带领研发团队进行项目攻关,拟利用分子诊断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我们的检测方向瞄准副溶血孤菌和新布尼亚病毒,两种试剂的产品小试都已经完成,目前正与相关医院合作进行临床验证,完成之后就可以启动后续的注册工作。”王有志介绍说。

  2014年,王有志瞄准体外诊断试剂领域,带领纽普生物入驻威海火炬高新区科技孵化园;2018年来到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进行产业升级。“目前,我们研发团队有17人,其中80%是硕士以上专业科研人才,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0%,已取得34项医疗器械注册许可证,包含6项发明专利在内的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在王有志看来,有了人才就不缺创新的源动力,于是接二连三的创新成果在其研发团队中诞生。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纽普生物如今已成为山东省细分领域规模最大、涵盖产品最广的POCT快速体外诊断试剂盒研发生产企业,也是国内生物医学诊断领域少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支撑一个项目、做大一个产业。王有志团队是威海火炬高新区创新创业大军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威海火炬高新区聚焦产业发展,深化“四链”融合,以“人才指数”提升“发展指数”。目前,该高新区人才总量突破10万人,集聚威海市级以上重点人才356人。

  “我们将人才招引建在产业链上,实施产业与人才同步规划,构建‘人才支撑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发展格局。”威海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区域五大产业集群,威海火炬高新区聚焦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园区,汇集各类人才4.2万人。截至目前,两大园区共引进高端项目80多个,产业集聚度超过96%。

  在专业园区聚才的同时,威海火炬高新区还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通过每年举办“光威杯”“北洋杯”等全球化、高层次专业竞赛,吸引优秀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前来创新创业,同时对入围项目给予免费厂房、实验室及上不封顶的资金支持。自该专业竞赛启动以来,已累计征集海内外人才项目2400多个,落地100多个,实现项目“全球孵化、跨境转移”。

  威海火炬高新区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深化柔性引才模式,培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5个。梳理企业研发难点、技术难题等,通过“揭榜挂帅”、技术合作等方式精准引进科技领军型人才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技术发明奖3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00多项,为产业迭代升级提供强劲动能。

  人才来了,要留得住、发展好,一方面靠产业选择,另一方面在于平台打造,才能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威海火炬高新区拥有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打印机产业分会、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引入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整合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创新资源,形成“1+4+N”创新平台体系的主阵地,落地高端平台20多个,实施产业化项目122项,集聚威海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多人,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与此同时,威海火炬高新区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载体培育工程,建成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拥有自主研发平台占比达95%,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31件,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4.8倍。与东华大学建立民用航空复合材料联合实验室,联合华为、联想成立打印机创新研发中心,形成集聚人才的强大磁场。

  驻区高校是宝贵的创新资源,校地双方不断实现智慧碰撞:与相关高校共建哈工大创新创业园和山大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科技企业30多家,集聚科研人员600多人;与相关高校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双丰物探、万丰镁业等6家企业与相关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30多人;与驻区高校成立“高新学院”“威高学院”等12个订单学院和订单班,每年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3000多人。

  筑巢迎凤栖,花香蝶自来。通过打造多重人才支撑平台,威海火炬高新区人才生态日渐良好,越来越多创业者和企业家前来投资兴业,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3-11-27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618.html 1 威海火炬高新区:积蓄发展动能 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