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第A17版:创新园区·厦门

且看厦门火炬高新区绽放“芳华”

  厦门火炬高新区

  华电开关智能制造生产车间

  科华数据工程师正在进行研发调试

  本版图片来源:厦门火炬高新区

  厦门火炬高新区开展“益企服务”活动

  ▶ 管轩 王秋玲


  一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统揽,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将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 “动能”,助力厦门市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果数字会说话,那不断跳动跃升的数字正娓娓道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勇于创造、敢于创新的生动故事。这里聚集了2.3万多家各类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500家,占厦门市超40%;这里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62个项目;这里建设了各类创新平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5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5家。厦门火炬高新区30多载的岁月峥嵘、筚路蓝缕,最终化为串串亮眼的数字,书写了一张烫金的“答卷”,交出了一份领跑提气的“成绩单”。

  依靠创新“利器”,强产业之“筋”,壮经济之“骨”。一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统揽,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将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 “动能”,助力厦门市加快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重点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涵盖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四个细分领域)、机械装备(电力电器)产业 、新能源产业等产业链(群),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新材料、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医药与智慧健康等产业链(群)。

  领异标新“二月花”

  不久前,被“花式盛赞”的杭州亚运会闪耀着不少“厦门火炬元素”。运用数字化技术为亚运会增添活力,让绿色低碳成为亮点,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科华数据为杭州亚运会打造“最强大脑”数据机房,数据机房由38个机柜组成,承载着会场所有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分发,并提供融合数字技术、电气化技术的“慧云”微模块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网络、供配电、环控等各系统预制交付、多重备份、集中管理,为指挥中心搭建高可靠、高可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强力保障指挥中心的实时运行,确保亚运会智慧高效、绿色低碳地顺利进行。

  在大型赛事和会议的电力保障方面,科华数据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玩家”,除了此次亚运会,科华数据还为上海世博会、北京冬奥会、G20杭州峰会、金鸡百花电影节、金砖厦门会晤、成都大运会等大型赛事与会议提供高价值解决方案和服务。

  凭借着咬定“创新”不放松的韧劲,科华数据完成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蜕变。近年来,科华数据先后获得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900余项,自主培养了4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家及省部级科学进步奖40余次,承担国家级火炬计划、国家863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等40余项,参与200多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的制定。

  在网络安全这一看不见的“战场”上,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美亚柏科同样为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的顺利举办保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大运会正式赛期间,大运会官网、大运通APP、核心赛事类系统访问次数达33.7亿次,美亚柏科为大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全方位的应急响应保障支撑。继大运会后,美亚柏科又组建拥有1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技术专家团队奔赴杭州亚运会一线,为此次亚运会的顺利举办贡献“厦门火炬力量”。

  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美亚柏科作为国内电子数据取证行业的“龙头老大”,尽管已有诸多“荣誉加身”,但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立足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子数据取证等技术和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双轮驱动”,持续攻关核心技术,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用“魔法”打败“魔法”,为防止AI作恶,美亚柏科打造出AI-3300“慧眼”视频图像鉴真工作站,这是一款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视频图像检验鉴定设备,配备了美亚柏科人工智能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AI智能检测引擎,支持当前绝大部分深伪视频图像篡改方法的检测,其检测精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厦门火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既有诸多像科华数据、美亚柏科一样的龙头企业、行业翘楚蓬勃发展、熠熠生辉,也有不少中小微企业添光加彩、百花齐放。

  用技术破局,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新声科技深耕助听器领域近20年的时间,始终坚持将每年7%的销售额投入研发,围绕助听器高效自充电技术、智能远程验配、语音增强算法等关键技术展开攻关,研发出全球首款专业锂电池充电助听器、智能远程验配功能助听器。

  “锂电池充电技术的研发,是新声科技冲破助听器行业技术‘铜墙铁壁’的关键,尽管困难重重,新声科技还是决心通过技术创新另辟蹊径。” 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新声科技创始人余仕湖介绍说。2010年,新声科技正式启动充电式锂电池助听器研发。2013年,新声科技研发的全球首款专业锂电池充电助听器面世。此后,国际大品牌纷纷跟进生产充电式助听器产品。新声科技通过产品创新,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多项行业首创,实现了弯道超车。如今,公司年产能达40万台,产品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专利70多件,并在2021年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022年入选中国制造业隐形冠军名单,成为当年唯一入选的助听器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乘新能源之风扶摇直上。碳化硅外延晶片是碳化硅产业链的“中坚力量”,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瀚天天成是全球知名的碳化硅半导体纯外延晶片生产商,目前已在全部产品技术指标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2011年成立以来,瀚天天成成功主导编写了1项国际标准、2项国内团体标准,参与编写了7项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与发布进一步夯实了瀚天天成行业话语权与核心竞争力,侧面印证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的实力。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如今,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瀚天天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第一年第一批)、火炬瞪羚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公司内汇集了碳化硅半导体领域的顶尖技术专家,实现600V-3300V功率半导体器件车规级外延片的批量生产,产品远销海内外,全球用户已超过140家。今年5月,瀚天天成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工艺技术开发,正式向全球客户供应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凭借着绝对的竞争优势,成为碳化硅半导体行业的领导品牌。

  同样“热闹非凡”的还有碳化硅的下游市场,不少科技厂商竞相入局。取道“窄而深”,体现“专而精”,突出“特而新”,厦门火炬高新区孵化企业紫硅半导体就瞄准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仅成立4年,就在业内小有名气。“从一开始,我们就明确专注做碳化硅专用设备,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园区企业紫硅半导体创始人张峰说。紫硅半导体紧抓行业发展机遇,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实力,成为福建省内唯一一家做碳化硅专用设备的制造企业,成功与多家头部企业签约,产能发展处在稳步爬升阶段。

  化作“春泥”更益企

  台前故事精彩纷呈,幕后故事一样生动感人。作为企业发展的“好帮手”“娘家人”,厦门火炬高新区将服务作为工作主线,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谋在新处、落在实处。

  近日,厦门火炬高新区举办“益企服务”企业接待日之上市后备企业座谈会,协调解决优讯、汉印电子、立洲精密等多家上市后备企业在筹备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企业上市服务保障。得益于厦门火炬高新区坚持“储备一批、上市一批”的上市企业培育体系以及“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服务,厦门火炬高新区已储备有省、市级上市后备企业168家,为园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座谈会只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服务企业的“千招会”之一,今年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先后举办金融对接、产业对接、政策宣讲、服务对接等活动60余场,现场调研走访企业570余次;积极牵线搭桥发挥“朋友圈”功能,先后举办了7场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促进园区内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活动累计吸引参会企业超150家次,促进项目意向合作超30个。

  企业从0到1的成长也是厦门火炬高新区故事里生动的一篇章。不论是奔跑在石墨烯新材料创新创业这场“马拉松”里的泰启力飞,还是在新能源赛道里“另辟蹊径”的紫硅半导体,都是厦门创新创业园孵化科技企业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厦门创新创业园持续加强梯度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国家小巨人企业和省市专精特新企业117家(次),福建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53家,省市级上市后备企业246家(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0家,火炬瞪羚企业47家;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0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14家、市级上市后备企业32家。

  资金难,是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普遍难题。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天卫科技正是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帮助下解决了资金问题后,企业发展节节拔高快速奔跑。天卫科技是面向全球的自主遥感卫星发射、运控及空间信息大数据服务商,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公司推动“通导遥卫星数据应用融合平台”项目立项,急需补充流动资金进行科研,“火炬积分贷”如一场“及时雨”“降甘霖”解决了天卫科技的资金问题。

  金融活水润百业。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搭建火炬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精准画像,高效匹配惠企政策,智能撮合融资产品。截至今年10月,火炬金融服务平台已集聚本地银行、保险、担保、融资租赁等46家金融机构,当前188项产品和服务发布中,引导企业发布融资申请9347条,申请金额497.54亿元,累计服务企业2323家,累计撮合放款313.76亿元。

  “多亏了厦门火炬高新区的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服务,帮助我们明晰智能化改造方向,发现不足。”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华电开关信息系统部负责人李根感慨道。华电开关走在“智改数转”的前沿,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自2018年起,华电开关便将智能制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目前已在智能制造领域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元,建立了智能产品平台、智能生产平台、智能销售平台以及智慧管理平台的“3+1”模式。为帮助更多园区企业插上数字化、智能化“翅膀”,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搭建火炬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出台智能化改造补助政策,对智能化设备补助10%,工业软件补助40%。截至2023年9月,平台已聚集智能制造服务商426家,发布产品服务2266项,挖掘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947项,撮合落地487项,金额超2.6亿元。

  这是30多岁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人生”故事节选,“高”与“新”的故事还在继续,翘首以盼着更多的“书写者”来此“笔耕不辍”共同续写精彩故事新篇章!

2023-11-27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615.html 1 且看厦门火炬高新区绽放“芳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