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第A8版:特别报道

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标杆

  肇庆高新区依托“园区智慧能源管理与碳排放管理”平台,自动采集企业碳排放数据,构建企业“碳账户”。

  厦门海辰新能源“光储一体”项目

  潍坊高新区口袋公园鲸鱼广场  本版图片来源:本报图片库

  湘潭高新区金杯电工电磁线二期智能化生产车间

  常州高新区生物企业研发中心

  昆山高新区大渔湾

  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

  ▶ 本报记者 罗晓燕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示2023年绿色工业园区名单,石家庄高新区、徐州高新区、盐城高新区、抚州高新区、景德镇高新区、兰州高新区等十多家国家高新区入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厚植绿色“家底”到向绿色要动能,绿色正成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所在。

  积极布局绿色产业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积极谋篇布局绿色产业,持续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让经济底色更“绿”。

  今年上半年,常州高新区为提升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水平,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旨在打造集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企业孵化、资本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以南京师范大学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为产业孵化平台,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建成开放共享的创新综合平台,构筑从产业前沿关键技术创新到成果孵化转化、绿色产业示范的创新链条,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打造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近年来,常州高新区积极抢抓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风口”,精准引育顶尖人才,吸引了一批建设规模大、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落户。目前,常州高新区已签约落户合全药业、千红生化、扬子江药业、联影医疗等30个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额超400亿元。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厦门火炬高新区抢占绿色低碳产业先机,通过招大引强、以商引商,吸引资源要素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串珠成链,重塑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逐步形成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发展主体,上游材料和核心零组件、下游车联网和充换电等为配套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紧盯技术前沿,厦门火炬高新区企业中创新航、海辰新能源、厦门时代、科华数据等储能及光伏发电龙头企业,瞄准“光伏+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以及多种能源互补的绿色能源供应体系,打造新型储能示范区,加快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新型能源材料和新型储能系统装备产业集群。

  从2017年起,成都高新区陆续出台了《成都高新区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5》,引育了成都易态科技、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等一批生态环保产业链“链主”企业,以及依米康、锐思、中自环保等产业链上下游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围绕企业实际需求,成都高新区积极做好服务,通过开展“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成都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工艺入库”工作,推荐了一大批绿色低碳产业优秀人才和创新工艺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绿色低碳领域整体技术水平。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成都高新区纳入成都市绿色低碳产业统计调查的企业共249家,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43家。

  “绿”变催生智变

  11月8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配套活动2023(第四届)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在上海召开。洛克美森和济南高新区联合打造的洛克美森(济南)智慧零碳工厂项目获得“零碳工厂”标准试点证书及授牌,成为山东省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项目。

  洛克美森(济南)零碳智慧工厂项目将通过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提升能源效率、数字化转型赋能、做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园区低碳交通等多方面实现工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目标。该项目建成后将奋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绿色低碳制造典范,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零碳工厂”建设提供良好示范。

  科技创新赋能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正成为国家高新区低碳发展的最强动能。

  在位于湘潭高新区的金杯电工新能源电磁线漆包智能车间,涂漆后的电磁线在设备上自动流走,设备上端的小盒子里,视觉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着每1米电磁线的表面质量,它就相当于检测工人的“眼睛”。不同的是,视觉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精度可达0.1毫米,与头发丝直径差不多,几乎达到了人眼极限。

  检测“过关”后的电磁线将自动绕盘打包,随后AGV智能小车前来“接货”,把成品搬运至自动化立体仓库。近3年,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共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状态实时监控及系统间数据交互,5G智能物流仓储项目每年可为企业提效2000万元。金杯电工电磁线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并进入湖南省“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

  钛白粉作为一种重要的白色颜料,在化妆品、造纸、涂料等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但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酸。如何对废酸改造利用,成为该领域的一道难题。而这一难题,已被潍坊高新区企业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破解。

  “采用扩散渗析法处理废酸,整个工艺过程不需要任何添加剂,酸回收率在80%以上,减少了企业的投资运行成本。”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连文玉说,这种方式不仅省去了环境治理成本,经过提纯后的酸回到生产线上再利用,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潍柴集团在传统发动机热效率领域不断强化科研攻关,造就中国绿色动力“心”;液流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攻坚液流储能技术,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山东新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创“超纯过滤系统”技术,对车用尿素液进行纳米级过滤,使尾气净化效果更好,推动实现绿色物流;吉电股份山东公司办公楼零碳园区示范项目年发电量22.3万千瓦时,可完全满足整个园区19万千瓦时用电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办公……以技术创新赋能节能减排,以追求技术制高点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潍坊高新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不断拓展绿色发展新赛道,争做绿色发展“碳”路者。

  拓展绿色低碳新空间

  如何在用地饱和、发展空间有限的难题之下,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不少国家高新区积极开展闲置低效用地全域治理工作,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换取更多的发展空间,“腾笼换鸟”实现华丽变身。

  近年来,昆山高新区以腾笼换鸟、筑巢引凤作为绿色发展的第一抓手,坚持低碳转型不遗余力、绿色发展不走偏。一方面,对老工业园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建载体、建园区,吸引像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计算等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落户。

  2023年新年伊始,昆山高新区宣布打造“4+6”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先进计算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数字智谷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等4个特色创新园区,机器人科技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科产金产业园、精密制造产业园、鑫欣科创产业园、欧美产业园等6个细分领域专业园区),稳妥地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开发”转型提升,在持续巩固主导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不断拓展绿色低碳发展新空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践行到底。

  为了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肥高新区近年来以“减存量、降增量、提质增效”为总体目标,打造“14451”模式,即以“亩均论英雄”为引领,围绕项目招商、供地、监管、退出等4个阶段,构建土地评价标准、监测预警、监管执行、健康修复等4个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社会、纪检等5种手段,创新试点“土地管家”服务模式和“健康体检”制度,进一步扩大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内涵,让数千亩闲置和低效用地获得“新生”,也让创新创业有用武之地。

  2023年上半年,合肥高新区完成千余亩闲置和低效用地处置,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土地要素保障。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府院联动”“税政互动”等全域协同工作机制,完善“健康体检”,帮助企业规范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同时,当好“土地管家”,打通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探索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服务机制。

  如何在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上做文章,让有限空间实现更多发展?让企业在高层楼宇中进行工业生产的“工业上楼”,成为不少国家高新区的选择。

  走进杭州高新区(滨江),不见连片厂房,芯片封装测试、工业机器人研发等场景全部发生在楼宇之内。

  早期,面对“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发展之难,杭州高新区(滨江)先行先试出台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形成“工业上楼”这一未来城市工业发展新范式。如今,随着多个工业综合体的开工建设,“工业上楼”模式已迭代为产城人融合、上下游协同的2.0版本。

  目前,沿时代大道一路向南行至冠山脚下,就可以看到杭州高新区(滨江)首个工业综合体已经完工。工业综合体模式,是杭州高新区(滨江)拓展产业承载力的创新一招。区别于传统的单层厂房,工业综合体采用的是多层结构,容积率大大提高。并且,工业综合体并非空间意义上的叠加,而是把“上下楼”变为“上下游”,促进产业链协同和各种生产要素集聚。

  近年来,成都高新西区在推动“工业上楼”方面先行先试,聚焦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重点片区建设,为电子信息产业量身打造高品质产业园区芯光智造园。

  据介绍,芯光智造园立足“工业向上”,项目定位以集成电路/光电通信为主导产业,容积率上限提升到4.2,达到了一般工业项目的3倍左右,提供生产、研发及配套产业空间约50万平方米,园区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39亿元,将大大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与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

  “我们坚持‘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思路,力争未来5年内建成超200万平方米专业化产业载体,以空间保障提振企业投资信心,吸引和培育更多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强力支撑成都高新区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都高新西区发展建设指挥部策划规划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点“绿”成金出新招

  绿色金融的增长,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多个国家高新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布局绿色金融,丰富绿色金融服务产品,为绿色低碳产业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5月26日,在郑州市及郑州高新区管委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河南汇融嘉能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在郑州高新区科技金融广场落地,拟设立50亿元双碳基金,将引入欧美适合河南省及郑州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产业链,其中工业双碳基金30亿元、农业双碳基金20亿元,主要投向生物科技、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双碳科技、可持续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高价值、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3月初,在中国人民银行肇庆市中心支行、肇庆高新区财政局、肇庆高新区智慧大旺办(数字运营中心)的指导和推动下,肇庆高新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肇庆高新区支行联手合作,顺利地为肇庆高新区某企业发放首笔“云碳担”贷款。

  今年以来,肇庆高新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持续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打造云碳系列服务品牌。在首创“云碳贷”成果基础上,肇庆高新区深入拓宽“碳账户”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打造“碳账户”金融体系,以金融改革创新赋能企业低碳转型,以大数据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为企业服务、为企业赋能,助力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末,继“云碳贷”发布后,肇庆高新区通过后续推出“云碳担”“云碳贴”“人才贷”等多款产品,已为该高新区120多家企业提供43亿元融资额度,单个企业增信额度达1亿元,年均为企业节省利息高达1510万元。

  发行江苏省首单规模2亿元的“碳中和”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苏州高新区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建筑项目,在直接融资市场实现了精准突破,推动苏州高新区优质资源精准配置,预计可实现协同二氧化碳减排量633.22吨/年、节能量237.16吨标准煤/年……苏州高新区正全面提升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来绿色金融“活水”助力园区发展。

  此外,苏州高新区还制定了“绿色租赁”金融服务方案,深化绿色金融协同赋能,提高区域绿色低碳企业融资可得性,加大对苏州高新区绿色低碳和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力度。

  如今的国家高新区,“高”“新”发展成效显著。“绿色”的种子在这里播撒,低碳之“笔”在这里擘画,国家高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向“绿”而生,向“绿”而行。

2023-11-27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607.html 1 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新标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