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7日
第A10版:创新园区·成都

科创引领 建圈强链

成都高新区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生态伙伴签约仪式

  成都高新区微波射频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及配套政策发布。

  光显柔谷产业园

  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基地

  宜居宜业宜游的成都高新区  本版图片来源:成都高新区

  ▶  本报记者 李争粉  特约通讯员 崔颖


  推进建圈强链,加速构建产业生态格局;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产业基金赋能,科技金融激发创新活力……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就将“科创”基因融入成长血脉,强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聚焦强链补链和技术创新,一手抓现有产业科技成色,一手抓前沿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加速孵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如今的成都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2023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5.9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就将“科创”基因融入成长血脉,强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聚焦强链补链和技术创新,一手抓现有产业科技成色,一手抓前沿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加速孵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如今的成都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2023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5.9亿元、同比增长5.8%,经济总量占成都市14.3%,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推进建圈强链  加速构建产业生态格局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以建圈强链理念创新产业发展方式,通过21条重点产业链助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外引”英特尔、戴尔、富士康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内培”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4家,形成芯片、显示屏、系统集成到终端应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新型显示等细分领域全球领先。2022年,175家电子信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产值3812亿元。

  9月8日,在成都高新西区光显柔谷产业园,辰显光电TFT基Micro-LED生产线奠基仪式顺利举行。该项目是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生产线,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在推进新型显示产业“建圈强链”、打造 “世界柔谷”的目标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目前,成都高新区围绕京东方、天马等新型显示龙头企业,广泛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了从核心材料、关键部件、高端设备、触碰模组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新引进LG、德山等全球发光材料前五企业,吸引了出光电子、中光电、华兴源创、TCL、OPPO等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全球首条TFT基Micro-LED生产线等项目落地建设。

  “作为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创新高地,成都高新区正致力于打造‘世界柔谷’品牌。”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高新区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和专家团队的交流合作,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和市场,促进柔性电子产业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柔性电子产业生态圈。

  10月16日,成都高新区芯未半导体一期通线仪式顺利举行,标志着芯未一期项目全面通线投产,芯未半导体项目推进迈出关键一步。

  记者了解到,作为成都高新区围绕集成电路细分领域引进的强链补链项目,芯未项目于2022年8月开工建设,到正式通线历时1年,真正体现了快落地、快动工、快建设、快投产的“高新速度”。芯未项目通过整合成都市优质产业链资源,有效补足当地功率半导体产业制造链能力,有效支撑产业建圈强链。

  此外,9月15日,成都高新区揭牌微波射频产业园,并于10月印发《成都高新区微波射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正加快制定微波射频产业配套支持政策。

  “为优化产业布局,充分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一步融合产业发展要素,成都高新区立足深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打造面向微波射频产业的专业园区。”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高新区微波射频产业园将聚焦研发、组装、测试等微波射频产品各环节,构建“一园三区”(微波射频产业园由南区、西区和未来科技城在内的3个园区组成)的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各环节协调发展,加速打通从科研到产品量产的“一条链”,促进产业链开放合作。

  生物医药,因其强大的增长活力与发展潜力,被公认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成都高新区这座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正加速崛起。

  目前,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建有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集聚赛诺菲、倍特、蓉生等3000余家企业,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集群。

  最新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连续5年保持20%的增长,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集聚在研及上市1类新药150余个、国家级人才团队超100个,累计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吸引美敦力、阿斯利康、GE医疗等一大批世界500强项目落地。

  今年10月,2023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最新公布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显示,成都高新区综合竞争力位列第一梯队。

  根据规划,成都高新区将通过实施产业能级跃升、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活力提升、服务能力提升、产业生态优化“五大工程”,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体系,持续提升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能级,力争到2025年,创新药产业链规模突破2000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数字经济作为成都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更是竞争力十足。

  今年10月中旬,成都高新区对外发布《成都高新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数字经济24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数字经济24条”聚焦人工智能、车载智能系统、高端软件、产业互联网、数字文创、扩展现实等数字经济产业主攻赛道,拟制了24条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初步明确数字经济产业主攻赛道支持方向和补贴金额,还提出拟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目前,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主攻人工智能、车载智能系统、高端软件、产业互联网、数字文创、扩展现实六大细分领域,集聚数字经济性质企业达10万家,集齐“HBATTMD”头部企业拼图,建设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生态圈,涌现出“王者荣耀”“哪吒”等现象级数字文创产品,2022年规模以上数字属性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收1431.4亿元、同比增长8.9%。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9月8日,成都万应微电子有限公司“成都万应先进封测中试平台及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

  据悉,成都万应是成都高新区“岷山行动”计划首批揭榜挂帅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企业,目前已集聚产业专家、技术专家超过50人,已获首轮超千万元融资。该公司重点聚焦射频SiP、散热器、高可靠塑封等先进封装领域,为高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提供封装服务,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发展。

  “成都万应将聚焦芯片封测领域,持续技术创新,全力推进项目能力提升,打造一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高端封测企业。”成都万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企业还将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扩能,建设项目二期,持续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中试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是科研成果实验室小试和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万应先进封测中试平台及生产线项目围绕高可靠塑封、射频SIP、高效散热器等行业关键核心公共技术方向,对外提供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实验服务、芯片封装服务,将助力成都高新区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硬核创新在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领域蔚然成风,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也是源源不断。

  “我们能够稳居中国生物医药园区竞争力排行榜第一梯队,关键在于提升了成果转化创新策源能力,并为生物医药企业构建了创新链、产业链到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全链条全周期的产业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充分融合高校创新策源能力、临床资源和区域产业承载优势,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形成四川大学创新策源、前沿医学中心孵化转化、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化“三位一体、功能互补”的产业逻辑,推动完善科学家团队(PI)—创新成果(IP)—企业上市(IPO)创新链条。

  “企业成立两年半时间,天府国际生物城不仅提供了办公场地、试验设施方面的支持,还开放了大量的产业化平台,并提供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我们这种初创企业实现快速成长。”成都优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姚喆对成都高新区全生命周期的孵化培育体系深有感触,“优赛诺首个产品UC101作为全球首个脐血来源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药物,快速获取临床试验结果。优赛诺能短时间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成都高新区营造出的良好氛围及其生物医药产业完善的成果转化链条。”

  如今的成都高新区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创新活力足。这里落地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研究院、清华芯华创新中心,推动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揭牌运行,已集聚国家级创新平台66家、占四川省1/4。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都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推出揭榜挂帅新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已成功揭榜医疗手术机器人、微电子先进封测等11个项目,建成公共技术平台10个,集聚技术专家、产业专家各类全职人员353人,申请知识产权213项,形成全球、全国技术突破9项,形成各类产品13项,今年已签订合同8043万元;全国首创“中试+”生态理念,跨越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总投资20亿元的IGBT中试平台(一期)、总投资1.5亿元的生物治疗中试平台等25个中试平台陆续认定开放,总投资12亿元的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等11个中试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之中。

  在育强科技创新企业方面,成都高新区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布城市机会和企业优质产品“两张清单”,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20家、占四川省30%,有效期内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06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62家,科创板企业10家,位居中西部前列。

  产业基金赋能  科技金融激发创新活力

  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能级提升,需要资金链发挥催化作用。

  “成都高新区优化科技金融生态,构建投资方向覆盖主导产业的投资基金集群,构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确立“5年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目标,组建100亿元天使母基金,形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全生命周期投资模式;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盈创动力模式”,累计为1.2万家企业提供政策性产品债权融资逾320亿元,相关经验被国务院全国推广。

  10月18日,2023年中国·成都天使投资峰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会上,成都高新区新签约10家天使子基金,天使基金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全国最大规模的区(县)级天使母基金。1年多来,成都高新区已累计与19家基金管理人(GP)签约,与全国前20强早期创投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通道,基本实现全国头部机构合作全覆盖。

  同时,成都高新区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医疗器械等21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天使子基金公开征集合作,向创新资本借力,抢抓科技创新前沿,抢占产业发展高地。据了解,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先后荣获“融中2023年度中国最佳天使引导基金TOP10”等5项全国性殊荣,跻身全国一流天使母基金方阵。

  “产业基金、产业投资、共创未来”,不仅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还必须深度挖掘、充分激活资金链的给养作用,让“双链共舞”的活力进一步涌现。

  成都高新区明确从2022年开始5年推出总计3000亿元产业基金,广泛征集产业发展“合伙人”。其中,40%的规模投向电子信息产业,20%投向生物医药产业,20%投向数字经济产业,20%投向包括现代服务业及未来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力争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为产业资本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作为成都高新区打造3000亿元产业基金集群的载体,策源资本成立仅一年多,已发起设立超过40只子基金,参与组建的子基金规模合计超1000亿元,其中,去年新增的产业基金为704亿元。通过基金资本招商,策源资本为成都高新区推荐优质项目600余个,符合“建圈强链”标准项目超300个。

  专业完备的产业基金体系,助力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势能和主导产业建圈强链优势不断释放。如今,在成都高新区内,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园区正加快形成。

2023-11-27 科创引领 建圈强链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587.html 1 成都高新区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