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洋
在9月19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知识产权年会“有力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加速释放创新活力”主题分论坛上,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运营体系处处长陈明媛介绍说,自2021年启动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两年多以来,“该专项已在全国30个省份予以推行,已经重点支持了20个省份。”
专利开放许可
变专利存量为创新增量
2021年3月26日,财政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 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利用3年时间,择优奖补一批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此背景下,专利转化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不同于过去我国专利只能单一许可给一个需求对象,2021年6月1日实施的新修改的专利法,新增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人自愿声明并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依照声明的价格和标准支付费用,任何人都可便捷获得专利实施许可。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5月针对该制度全面开展试点。如今,我国专利开放许可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利“存量”变为创新“增量”。
陈明媛表示,截至今年8月,已经有3.8万件专利试行开放许可,匹配给9万多家企业,达成许可项目超过1万项。其中超过4成的比例是一对多的许可方式。
“在以前的转化应用中,人们更多的是采用专利转让、许可以及作价入股方式,包括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方式,专利法第四次修改版新设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可以有效减少专利谈判的交易成本,提高转化的效益。目前在各个省级层面开展专利开放许可的试点工作,接下来还会有法定层面的推进工作。”陈明媛说。
中兴通讯知识产权部副部长童心表示,创新技术在自己手里可能不能百分之百发挥性能,如果这个技术能够得到广泛扩散,将会促使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更多的企业家或者企业带来更好的产品。
童心提议,建立一个知识产权职业共同体。“只有构建一条正确的产业链条,才会有更多的创新者愿意加入创新之路,并且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创新成果,进而带动社会的发展。”
在拓宽专利技术供给渠道的同时,不少单位也在积极推进专利技术供需对接,完善专利转化服务。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负责集成电路领域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工作的李超雷介绍,围绕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该研究所坚持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站位,聚焦底层原创技术研发并进行系统性专利布局,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应用。
专利转化运用,既可以实现专利价值“落地生金”,又能构筑专利保护“护城河”,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以多种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通过专利授权和联合开发形式,将1000余项制造工艺和存储器相关技术专利许可给了国内企业,同时成立研发中心,由微电子所科研人员入驻企业并与企业同步开展国产化科技攻关。实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通过专利共有形式,向国内企业转让100多件专利,支撑开发逻辑器件的成套工艺,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
三是建设共享专利池。联合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以及企业共同成立联盟,共同建立知识产权的风险防御体系,为国家的集成电路产业保驾护航。
专利导航为技术成果转化
精准指路
相关部门推动按产业领域加强专利导航,为产业企业研发创新提供技术路线图和施工图。
“专利导航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产权运营转化项目的过程。”山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路说:“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围绕山东省海洋强省战略,以海洋环境监测产业为切入点,以国产化海洋传感器为重点,完成了海洋环境监测产业导航,且聚焦并应用于海洋、生态、气象、动力等技术领域。先后筛选山东省高校院所2177件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转化潜力大的专利技术成果,通过智能化分析匹配、拍卖、供需对接等方式,向相关企业精准推送专利680项,促成转让许可52项,服务企业230余家。其中13项专利孵化为实体企业,探索专利导航与知识产权运营融合赋能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我们实施了专利导航精品工程。其中绿叶集团新冠病毒疫苗重大专项专利导航、氢能源产业专利导航、工业母机产业专利导航,形成了专利预警分析报告、专利导航报告、产业图谱等成果,为绿叶集团获得山东省首张创新疫苗生产许可证,为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知识产权支撑。”刘路说。
为促进成果高效转化运营,山东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联合省国资委、齐鲁工业大学三方合作共建,按照政府引导+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建成了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该运营中心构建了“选投聚联育融”六位一体生态体系,形成交易、投融资、产品三维运营的服务模式,自去年以来,先后服务50余家高校院所,举办技术路演、供需对接活动12场,累计转化知识产权成果近400项,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孵化企业46家,作价投资5.5亿元,带动资本投入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