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5日
第A9版:创业孵化

北京市大学科技园迎新一轮改革

到2035年建成5家左右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 本报记者  邓淑华

  近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大学科技园的基础性、功能性、引领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的支撑带动优势更加彰显;到2035年建成5家左右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以市场化专业化

  带动改革创新

  围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指导意见》提出了许多改革创新措施。

  “《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大学科技园将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明确了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的相关职能,鼓励依托高校将推进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纳入总体发展规划,成立由高校主要领导牵头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理顺了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首次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避免简单考核营业收入、利润等经营效益;提出围绕大学周边资源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允许大学科技园开展股权投资、直接投资等业务。”北大科技园专家王国成表示。

  在天津国科火炬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主任王伟毅看来,《指导意见》强调以市场化专业化带动改革创新,切中了问题本质。“许多大学科技园不仅受国资管理约束,而且面临事业单位相对封闭束缚的管理体系,而《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科技成果委托给大学科技园运营,形成的股权由大学科技园代为持有。这涉及高校内部科技成果管理体制变化,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王伟毅表示,“《指导意见》鼓励建立健全促进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这可能为未来大学科技园开展科技成果作为股权出资、估价等工作奠定基础。”

  《指导意见》在专业化方面也有新举措。“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专业化高水平运营团队建设上,支持与市区两级专业化园区运营平台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等开展股权合作。二是强调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引入外部资源,推动专业化服务发展。三是建设专业化平台,而且提出要建立‘研发-市场’双向验证模式,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概念。”王伟毅表示。

  需突破体制机制问题

  此次《指导意见》将推动大学科技园组织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就业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具体落实中可能会面临哪些难题?

  “改革创新,往往会有阻力,受过去一些惯性思维的影响不可小觑。”王伟毅表示,“如果高校的思想认识没转过来,没投入太多时间精力,创新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高校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的单列管理制度方面,如果还按一般资产管理方式去管理,那么科技成果的价值增值效果就可能发挥不出来;如果依然用国有资产标准考核大学科技园,很可能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孕育初创企业和未来产业的功能。”

  在王伟毅看来,《指导意见》重点聚焦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如果与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等方面的政策配套还没有协同,可能会出现政策间的不协调,从而难以发挥更大效果。

  王国成认为,在具体推行《指导意见》过程中,可能需面临突破体制机制问题,需解决高校领导层积极性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破解国资管理下直接投资难孵化难问题,解决优秀人才进入创新孵化体系等问题。

  需注重政策配套协同

  针对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些建议。

  “建议出台《指导意见》后续落实方案、细则或文件,注意政策配套协同,发挥综合合力。”王伟毅表示,“大学科技园建设需要兼顾参与各方利益,因此有协调能力的人担任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更为合适。”

  在王国成看来,学、研、产是创新链的3个不同阶段,要真正打通这个链条是极其困难的,原因在于这些阶段有着迥异的科研文化与群体。一般来说,大学崇尚自由探索式的研究,瞄准的是5-10年之后的目标;产业界应用型研发瞄准的是1-2年之内的产品;科研院所的使命是连接这两端,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大学科技园是纵向贯通学研产、横向实现大交叉,在共同目标下,可形成纵横交织的创新联合体,服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建议大学科技园组建科研创新联合体,其中第一级是大学PI制,第二级是大学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第三级是校外新型研发机构,第四级是院企联合实验室。”王国成表示,还可积极建设未来产业大学科技园,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打造大学科技园升级版。

2023-09-25 到2035年建成5家左右世界一流大学科技园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171.html 1 北京市大学科技园迎新一轮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