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5日
第A5版:创新园区

老城新路 予产于城

南京“硅巷”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秦淮-悦动新门西硅巷

  玄武-南京星河WORLD硅巷

  鼓楼-倍格硅巷

  ▶ 秦小白  胡华  万琦  丁珩

  当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老城区城市发展如何破题?如何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对此,南京市秦淮区、玄武区、鼓楼区“硅巷”建设的探索实践,给出了一种全新答案。

  南京市高校院所众多,且大多集中在市区。近年来,部分高校院所外迁产生了大量空置低效载体。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如何让中心城区空间优化、要素集聚、能级提升?

  2018年,秦淮区、玄武区开始制定“硅巷”建设规划,率先启动城市“硅巷”建设,积极探索以城市社区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新模式。

  2019年,南京市明确提出,在秦淮、玄武和鼓楼等3个中心区推进城市“硅巷”建设。三区因地制宜开展无边界城市“硅巷”建设,政府、高校、企业三方深入合作,围绕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结合城市更新规划,基于解决主城产业空心化问题,以培育引进科技产业、增强城市创新活力为目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截至2022年年底,南京市级备案的“硅巷”载体面积已达194.07万平方米,备案的载体共计65家,入驻的企业总数3346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471家,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860家。

  秦淮硅巷:

  创新在园区更在城市社区

    明城墙下,秦淮河畔,西干长巷四周环境清幽。这里有老人在绿道上健身快走,有年轻人在街角的咖啡厅聚会谈心,有孩子组队打篮球,更不时地有戴着耳机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匆匆穿行。不远处的凤凰台,游人登台远眺。人来人往中,历史与现实,相互交织、相互照亮。

  西干长巷路北便是城市“硅巷”新兴产业载体——秦淮·悦动新门西硅巷。这里与周边街区融通共享,与城市街道无缝连接,一排排长方形建筑显得十分开敞,俨然城墙边一处休闲客厅。园区全部利用旧厂房改造,没有拆迁、没有建设高楼大厦,保存了街巷的温馨。

  达官之优居、文人之雅居,百姓之乐居。这里坊市相连,曾是老南京手工业的繁盛地,也是区域纺织工业的发轫地。改造之前,这里是南京印染厂、南京第一棉纺厂的旧厂房。时代变迁,产业更新迭代,门西片区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2017年,在南京市和秦淮区政府的支持下,南京万科投资2.28亿元对该地块进行改造。在打造新门西时,政府与园方再次面临新课题:如何通过城市更新赋予历史遗存以新的活力?如何在老城区更新中既保留温度又能激活生命力?

  方寸之间,“硅巷”激活了门西片区的生命力。门西片区引入城市“硅巷”模式,通过对旧厂房存量资源进行创新利用,拓展新兴产业和文化空间场域,不仅成为物联网产业科技创新创业的平台,更是一座包含多元产业的“城市客厅”,时尚餐饮、体育酷玩、汽车服务等都市新消费业态各具特色,咖啡、酒吧、西餐、设计师买手店等成为时尚潮流青年群体的“打卡地”。门西片区脱胎换骨变身悦动·新门西,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站在丰疆智能办公楼的二层,可以看到这里完整保留了旧厂房的斜锯式屋顶,墙壁上一格格用来采光的窗户,与办公桌上一台台笔记本电脑形成强烈对比。近几年,丰疆智能专注于农业物联网产品的开发,在古老的农业领域开展现代化的创新,其研发的农机智能驾驶系统销往全球。该企业之所以入驻悦动·新门西,正是看中了这里的文化氛围、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和主城优势。“明城墙下的科技公司,这实在太酷了!”丰疆智能市场总监汤小婷笑着说。

  这种独特的办公环境,使前来参观的客户艳羡不已。

  秦淮硅巷坐落于南京主城东部,区划中心总面积约6.6平方公里,构建形成三区联动、多点协同、政产学研金融合发展新格局。这里集聚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八五一一所、金城集团、晨光集团、宏光空降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业。

  从一条街巷到一个片区,从物理空间的更新改造到产业生态的迭代升级,秦淮硅巷的实践带来的是“内外兼修”的全面升级。

  5年来的先行先试、接续创新,秦淮硅巷会同南航、第五十五所等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秦淮硅巷党建联席会和工作推进委员会,探索党建“政府+高校+院所+企业”新模式,形成以党建为纽带,聚焦服务、聚力创新的城市“硅巷”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组建秦淮硅巷部全面整合区域各类资源,实行“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通过不断发掘区域范围老旧载体改造出新,推动新建载体高效建设,目前已累计释放高品质载体115.41万平方米,26个城市“硅巷”备案载体总面积达77万平方米,备案载体数量、面积均位列南京市第一。

  2022年5月,秦淮白下高新区的城市“硅巷”建设标准化试点,成功获批2022年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江苏省首个“硅巷”建设标准化试点单位。

  如今,秦淮硅巷参差多态的科创森林生态体系正在形成,已累计新增科技型企业超1200家,主导产业集聚度超80%,上市(挂牌)企业13家,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17家,高新技术企业137家,集聚院士24人,入选国家、江苏省、南京市人才计划者达128人。

  玄武硅巷:

  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

  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坐落于玄武区西北角的珠江路,承载了一代南京人的“数码回忆”。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这里集聚电子企业超1500家,成为享誉全国的IT商贸中心,这种蓬勃发展之势持续至2014年。伴随着电商兴起、线下卖场遇冷,闭店、歇业者众,珠江路逐渐沉寂。

  如何适应时代浪潮,转型之路如何走?珠江路经历了从“电子一条街”到“创业大街”再到“城市‘硅巷’”的“蝶变”。而这一转变也为玄武硅巷的发展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如今,珠江路正围绕“非”字型核心布局,推动设计、科技、旅游、文旅、创意、商业、商务和生活多功能叠加融合。新创建的“硅巷”载体和集聚的科创企业,有效辐射带动了周边的科技创新生态,珠江路沿线的一批老旧载体也由此提档升级,成为孕育“创新因子”的摇篮。

  在珠江路同仁7号硅巷,惟悟科技董事长刘威接待一拨客户后,转身就开始准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申报材料。这家成立仅2年的企业,凭借着过硬的研发能力已在水利、电力设备监测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第一次申报,先练个手。”在刘威看来,“科小”只是惟悟科技的第一个台阶,今年企业销售额有望突破500万元,计划明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植入“硅巷”基因,珠江路的产业面孔迅速刷新——老旧楼宇换上新装,高端品牌取代低档餐饮,创投创服机构蜂拥而至,创新创业团队扎堆进驻……一条磁吸多元创新要素的玄武“硅巷”正在南京主城破茧而出。

  在玄武区“一中心三片区”的“硅巷”布局中,板仓街片区、中山门大街片区、红山片区作为创新脉络的延伸,放大珠江路的辐射效应。

  根据规划,珠江路中心区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设计产业等,建立适合数字产业类、设计类等初创企业成长的生态系统。板仓街片区突出玄武科技金融园、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建设,加快信息技术与科技金融产业发展。中山门大街片区突出校地融合元素,发挥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加快发展智慧医疗、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红山片区推动老旧汽车产业园升级与星河项目新建,围绕汽车5G与智慧出行、都市工业,打造特色产业硅巷。

  乘着南京市城市“硅巷”建设的东风,2018年至今,玄武区探索形成了化零为整、修路搭桥、政府主导、地标重建、市区联动等5种成熟建设运营模式,建成了骥谷科技产业园、南师大玄武科技园、星河World、锦创数字产业园等23个“硅巷”,覆盖辖区所有的7个街道,实现了玄武全区铺开、全域覆盖,单点带动,多点成面的创新格局。

  此外,玄武硅巷在建设过程中充分研究论证每个“硅巷”的产业资源禀赋,兼顾科学化和市场化确定主导产业方向,打造全区“硅巷”主导产业矩阵,形成“硅巷”个性发展特色和全区“硅巷”群体集聚优势,互补互通,“抱团”发展。

  据了解,5年来,玄武区委、区政府以政府资金和国有资产资金支持“硅巷”建设,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5.4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6.3亿元,累计建成南京市级备案“硅巷”面积64.47万平方米,落户新型研发机构3个,集聚企业1072家,其中符合主导产业的科技型企业881家,主导产业集聚度高达82.2%,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2家、占全区比重42%,科技型中小企业358家、占全区比重33%,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个,设立“硅巷”基金23只、32.4亿元,入驻企业拥有知识产权1.699万件,有效辐射带动全域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创新策源高地作用。

  如今,玄武硅巷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校地融合进一步深化,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作,推动南师大板仓街校区、卫岗奶业地块等一批老旧载体转型重建,建成了南京市“硅巷”标杆项目——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和玄武单体体量最大、税收贡献最多的“硅巷”——南理工科技创新园。龙头企业合作进一步强化,与华东医药、万谷、星河等龙头企业合作,建成玄武首个生物医药“硅巷”-华东万谷科技园、首个涉农“硅巷”——汇通达产业园和能够提供众创空间、孵化器、新研机构企业成长链式支持的星河World硅巷。

       鼓楼硅巷:

  老城创新驶向街巷纵深处

  空中有无人机定时巡检有效提高安防效率及质量;地上智能路灯集成环境监测、电动汽车充电等多种功能;园区内5G网络全覆盖,助力企业加快研发速度……

  在鼓楼智梦园硅巷内,焕然一新的老建筑静静伫立,楼外的空地上茵茵的绿草、笔直的道路、高耸的路灯、智慧的停车场、正在巡检的无人机……5G场景化应用随处可见,一切都彰显着现代化气息并充满生机。

  作为南京市率先打造的5G智慧园区,鼓楼区把原先的老旧园区升级为创新载体,基于5G技术赋能企业发展并为企业员工提供便捷服务。然而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幅景象——老旧的建筑、斑驳的墙体、落后的办公设施让许多奔着主城而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徘徊犹豫。

  “原先,智梦园硅巷建筑老旧,难以满足正常的办公、运营及发展需求。”南京市鼓楼高新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鹏介绍说,依托中国通服中博信息技术研究院重塑形象、激活空间和重构秩序,运用5G技术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将智梦园硅巷打造成为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硅巷”示范标杆以及开放多元的创客生态孵化基地。

  城市“硅巷”是鼓楼区推动全域创新的关键支撑。作为已运作多年的成熟园区,智梦园是鼓楼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硅巷”之一。2020年,鼓楼高新区在全域高新区建设中把握全域创新战略机遇,以主城区“硅巷”改造为契机,投入近6000万元对智梦园进行提档升级,改造面积达4.8万平方米。

  2021年正式投入使用后,智梦园硅巷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在鼓楼“全域创新”的肥沃土壤中,强设施、兴服务,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引来高新技术企业“凤凰”群舞,成为南京市中心城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智梦园硅巷只是鼓楼区以“硅巷”建设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位于北京西路2号的中科紫台创新基地,其前身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实验大楼,这里曾一度荒废10余年,自2019年被改造成为城市“硅巷”,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转化中心在此落地,吸引了药咖荟、百康网络科技、萃智医疗等企业入驻,医疗行业集聚度达到70%以上。

  据了解,鼓楼硅巷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全域创新”理念,以“老城区新魅力、老校区新活力、老厂区新动力”为目标,从顶层设计上确定鼓楼区“硅巷”建设定位,围绕未来城市核心区创新发展新需求,以智力创新为核心、以生态文化为重点、以创新人才为突破,实施“大学+”“企业+”“人才+”“平台+”行动,构建校、产、人、城融合发展的知识经济型城市综合创新生态。

  2019年以来,为激活科教优势和高校院所的存量资源,鼓楼区推动高校与城市双向开放,打破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围墙”,立足鼓楼区科教资源以及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区域高校院所、国家实验平台等空间布局和优势学科,构建了鼓楼硅巷“一圈双轴多点”总体发展布局。

  此外,鼓楼区结合自身科教资源众多,主导产业发展强劲、人文历史积淀深厚等区域特点和创新优势,积极梳理对接高校院所资源,通过筑高品质“巢”,引高素质“凤”,致力于在“硅巷”建设中打造标杆、探索新路,构建“无边界”园区,持续推进城市“硅巷”建设,目前已建成城市“硅巷”16个,载体规模超50万平方米,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全域分布。

  鼓楼硅巷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高创硅巷、倍格硅巷作为“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联盟科技创业护照”首批成员单位,向联盟区域内科创孵化载体入驻企业提供跨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

  如今,鼓楼硅巷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已备案“硅巷”入驻各类创新型企业1064家,高新技术企业1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4家,南京市级认定人才62人。初步形成了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生物医药等多条主导产业链,“硅巷”载体主导产业集聚度总体达到79.51%。

  5年来,南京“硅巷”建设破解了老旧载体发展及老城产业动力不足问题,构建了高能级产业集群,形成了突破效应,成为激活老城更新的“活力因子”。下一步,南京市将以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为支点,将南京“硅巷”建设发展成为科技回归都市的主阵地。

  本版图片来源:南京市科技局

2023-09-25 老城新路 予产于城 1 1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52153.html 1 南京“硅巷”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