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繁雪
济宁高新区人才工作连续8年位居济宁市第一,并成为高质量发展、争先进位的突出优势。
近年来,济宁高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壮大人才规模、提升人才质量、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生态,实现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新突破。2022年,济宁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位列第65位、在山东省160家开发区中排名第12位,“国考”“省考”实现“双进位”。
聚焦产业发展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济宁高新区紧紧围绕工程机械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济宁高新区结合山东省、济宁市人才新政,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以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航空航天产业城、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建设为依托,绘制产业人才地图,面向全球招引项目和人才。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共集聚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3名、海外合作院士18名、入选国家人才计划者29名,常驻国外专家300余人,拥有产业技能人才3.5万人。
围绕企业网密织人才网。济宁高新区开展“百企联百校”“名校直通车”等系列活动,实施“才聚蓼河之领军集聚、学子回家、工匠培育”工程,叫响“蓼河国际英才集聚”品牌,推动山推、辰欣等企业与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专家团队10个、储备山东省级以上重点人才30余人。济宁高新区建设“才聚蓼河”云上直播平台,按照“企业PPT展示+岗位介绍+线上答疑+简历投递”四位一体模式开展直播带岗活动85场次,新招引各类青年人才4000余人。
围绕市场圈扩大人才圈。济宁高新区制定出台《济宁高新区引才工作站和引才大使管理办法》《济宁高新区鼓励社会力量引才实施办法》等,鼓励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社会组织或引荐人通过市场化手段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探索成立共享培训中心,联合20家单位组建高层次人才引智联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智库合作,分层次分类别建立300名讲师库,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坚持创新驱动
建设人才平台强阵地
济宁高新区以济宁创新谷为牵引,加强关键领域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济宁高新区高标准建设“创新灯塔”,加快麒麟岛双创基地建设;立足30余家高端研发机构科研优势,积极对接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院校,进一步提升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创新能力;新拓展孵化空间10万平方米,打造与先进理念相通、要素融合的人才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济宁高新区国家级、山东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36家,各类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300多家。
做大做强本土人才平台。济宁高新区支持大中专院校建设优势学科,强化与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推动在济宁高新区设立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基地;依托济宁高新人才发展集团,与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共建商学院,开展公益讲堂、企业内训、政府培训、学历提升等业务板块,打造服务济宁市、影响山东省的人才培训品牌;新建济宁留创园B区拓展孵化空间3600平方米,将其打造成为服务海归人才、加强海外交流、助力济宁市“双招双引”的重要平台。
激发人才创新动力。济宁高新区实施“揭榜挂帅”“科技副总”等措施,持续优化博士后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减少科研人才承担非科研领域任务,赋予相关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累计建成8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家山东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家院士工作站。
叠加服务保障
优化人才发展新生态
济宁高新区围绕国际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强化人才发展服务保障工作,构建人才集聚生态圈。
一体化推进就业创业。济宁高新区以“数据赋能”推动人才服务链条机制建设,依托“爱山东”APP搭建济宁高新“人才码”,实现人才领码“一次申报”、服务“一码归集”、政策兑现“一键直达”;依托蓼河国际英才港网站,建成集人才库、企业库、项目平台库、政策库于一体的“一网四库”,汇聚济宁高新区重点企业700家、岗位4600余个、人员需求7600余项。
一揽子提供综合服务。济宁高新区按照“最多跑一次”要求,建立“一窗受理、集中办理、专员服务、全程跟踪”的综合服务机制,优化集政策发布、教育培训、人才招聘、人才申报、交流联谊、补贴发放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服务平台,打造“24小时不打烊”人才赋能中心;组建帮办代办队伍,“一次办好”人才认定、住房安居、子女就学、医疗保健、配偶就业、居留落户、资金补助等与人才有关事项,打造高新人才工作服务品牌。
一站式强化生活保障。济宁高新区建设蓼河国际人才社区,投入运营4800余套高品质人才公寓,打造“类海外”居住环境;统筹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类优质资源,15年一贯制学校及济宁市首家普惠托育机构为各类人才子女就学提供多种选择,三甲医疗机构建立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多个商业综合体满足人才生活新需求,形成有温度、有热度的人才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