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争粉 特约通讯员 汤文波
今年以来,蚌埠高新区围绕蚌埠市委提出的工作主线“转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知重负重、勇毅前行,以“拼抢干”的劲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成绩单。下一步,蚌埠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最大的决心、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身到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真正把高新区打造成蚌埠市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
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9%,位居蚌埠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为蚌埠市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2%,为蚌埠市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为蚌埠市第一……
今年以来,蚌埠高新区围绕蚌埠市委提出的工作主线“转作风、优环境,抓招商、推创新,增投资、建项目,惠民生、创幸福”,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知重负重、勇毅前行,以“拼抢干”的劲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靓丽成绩单。
抓产业促协同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今年7月,安徽省经信厅发布通知,公布2023年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名单,蚌埠高新区榜上有名。
根据有关要求,入选安徽省级示范园区需要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龙头企业转型示范、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并且实施一批数字化转型项目。
“获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可以说是蚌埠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制造业是蚌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今年以来,蚌埠高新区进一步发挥新材料(硅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平台的引领作用。同时,加大支持国显科技、昊方机电、凤凰滤清器等骨干企业实施车载显示模组、金属近净成型、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等增品种、扩产能转型升级项目。
作为蚌埠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的代表性企业,蚌埠国显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液晶显示模组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慧家居等领域。
蚌埠国显科技车载事业部制造部长彭超武介绍说,为抢占新能源汽车这一新赛道,国显科技专门成立车载事业部,加速推进车载显示业务布局,车载前装显示模组生产线已于今年4月投产。
拥有国家级汽车零部件(滤清器)产业基地平台,汽车滤清器一直是蚌埠传统优势产业。作为蚌埠汽车滤清器产业的龙头企业,安徽凤凰滤清器股份有限公司与大趋势同步,将在蚌埠高新区布局年产30万套新能源汽车电动空调压缩机项目。
“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拉高滤清器行业的技术门槛,催生新的产品需求。”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注重研发的企业而言,恰恰是抓住市场机遇、发挥研发实力、扩大市场份额、领先竞争对手的好机会。
位于蚌埠高新区的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行业最大制造企业。该公司依托技术优势新布局的粉末冶金高端制造项目已经投产。目前,该公司正加紧与安徽省内车企进行对接,进一步拓展市场。
随着中国(蚌埠)智能传感谷的建设推进,蚌埠市智能传感器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让智能传感“链”上新能源汽车,也成为蚌埠服务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的一大优势。以希磁科技为例,作为一家磁传感器垂直整合制造企业,希磁科技生产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领域,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抓产业、促协同、提质效,蚌埠高新区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1-6月,蚌埠高新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0.8亿元。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联合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凯盛AGM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园区数字化转型项目,实现1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其中凯盛工程入选2023年工业互联网500强企业榜单。建强建优安徽省质量强区,双环集团高端装备用精密电阻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普源、航天生物2家企业相关产品获批2023年安徽省第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称号。
同时,蚌埠高新区做大建筑业,深化与安徽建工、安徽水利、元鼎建设等本土建筑业企业合作,加大市场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完成建筑业产值168.3亿元,总量居蚌埠市第一;做活服务业,1-6月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家,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3%。
敢改革推创新
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今年7月,安徽省科技厅发布关于认定“数字安全”等66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其中高校院所类40家、企业类26家。位于蚌埠高新区的新型玻璃制造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
新型玻璃制造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依托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原安徽省浮法玻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进行组建,旨在结合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瞄准国内外新型玻璃工艺发展、新型玻璃制造装备研究的前沿课题,解决我国新型高端玻璃制造装备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标志性原创成果;针对高端装备数据采集、数据开发利用以及智能化等前沿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加大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建立玻璃制造装备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为新型玻璃制造装备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体系和创新平台。
新型玻璃制造装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的获批,只是蚌埠高新区高质量改革创新的一个亮点。
今年以来,蚌埠高新区向开放要潜力,1-6月实现进出口37.9亿元,增速20.2%;外商直接投资(FDI)到资215万美元,增速60.4%;新增注册企业562家,增速124.8%。
向改革要动力。蚌埠高新区加快探索“管委会+公司”改革。创新开展开发区赋权工作,承接落实省、市级177项赋权事项。推行零基预算改革,压减预算支出项目32个,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实现重塑。扎实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标准地”已占总出让土地约60%。
向创新要活力。蚌埠高新区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推荐上报第一批次高新技术企业53家,新培育冠佳科技、祈艾特电子等12家企业入选2023年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中电思仪、凯盛工程等4个项目获评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立项项目。加速科技项目落地,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上举办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蚌埠高新区专场活动,20个科技项目和45家投资机构参加活动,5个项目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今年以来,蚌埠高新区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69.4%,完成研发投入经费上报数10.25亿元,高质量创新的活力正在高新区竞相迸发。”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抓招商建项目
有效投资持续发力
8月1日,宁波前湾产业集团与安徽自贸区经济发展集团签订宁波前湾新区—蚌埠高新区甬蚌合作产业园项目合作协议。
共建园区作为蚌埠高新区与宁波前湾新区合作的重要平台,共建产业园将按照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等产业,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集约高效、智能融合”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合作示范园。项目计划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占地117亩,规划建设科创孵化楼、生产厂房、服务中心和配套员工宿舍等主体建筑及附属工程。
此次签约标志着上述项目正式进入公司组建和规划实施阶段,项目将于今年11月正式开工,明年年底前投入运营。
“一大批项目为蚌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蚌埠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蚌埠高新区招商引资精准有力。突出招大引强,组建4个招商分局,打出招商引资新攻势,引进总投资103亿元安徽建工建材加工总部、总投资52亿元的宁波华彩年产300万台智能冰箱及洗衣机、总投资5.2亿元的智能矿山设备、总投资5亿元的新能源高端轻量化保温隔热材料制造基地等项目5个,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9个、同比增长39%。
项目建设蹄疾步稳。蚌埠高新区坚持落实“项目册”引领、顶格调度机制。今年1-6月,新增入库投资项目32个,其中工业项目14个。参加一季度、二季度安徽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18个,总投资82.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7.1亿元;计划参加三季度安徽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7个,总投资60.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5亿元。
重保障优服务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蚌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今年以来,蚌埠高新区不断创新、优化工程项目建设审批程序,为项目建设开辟“直通车”,6月5日,蚌埠高新区成功办理了蚌埠市首个工业项目“先进场后图审”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据悉,蚌埠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是高新区重点项目,此次建设的生产车间二A-F工程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包含6栋标准化厂房,由于施工图设计文件图审未完成,迟迟无法办理施工许可证。随着意向企业陆续签约,项目建设迫在眉睫。为此,蚌埠高新区城乡建设局窗口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对接,提前介入,指导采用“先进场后图审”的审批模式,提前1个月完成项目施工许可证办理。
“先进场后图审”是蚌埠高新区进一步创新项目审批办理模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四最”发展环境的创新举措。该模式系指项目建设单位申请办理审批事项时,在项目确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后,自主选择通过签署勘察设计承诺书方式,在施工图设计文件选定图审机构后,经建设单位自愿申请、承诺按照规定时限补齐,审批部门可以先行容缺办理。
通过此次办件,进一步提升了蚌埠高新区工业项目建设审批效率,为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创造了便利条件,跑出了高新区项目建设加速度。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也让蚌埠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足。
今年以来,蚌埠高新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以及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创新推出“项目贷”“园区贷”“科技贷”等一系列金融贷款产品,搭建政府、金融机构、重点企业三方联动平台,促进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开展企业融资精准对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2022年开工建设到2023年2月正式投产,只用了9个月。现在项目已经满负荷生产运营了。”安徽兴宇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恒鹤说。
位于蚌埠高新区高新路南侧的新型先进轨道装备基地项目,是由安徽兴宇轨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项目专业从事轨道交通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装备等研发、生产、经营和服务等。
“在了解到兴宇轨道的融资需求后,我们结合企业本身性质特点,联系了兴业银行,为其提供了‘项目贷’。”蚌埠高新区财政金融局金融科科长李伟豪介绍说,从2022年起,兴宇轨道累计通过兴业银行取得两笔贷款:一笔为500万元短期流贷,另一笔为10年期的项目贷,目前已放款1755万元。
“融资问题得到解决,企业顺利开工建设,按照预期完成了项目进度。”薛恒鹤说,今年蚌埠高新区财政金融局将兴宇轨道纳入“园区贷”和“科技贷”白名单,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便利。
据了解,今年以来,成立10亿元安徽国控蚌埠高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和10亿元安徽金通九格智慧能源基金,高投集团、经发集团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65.6亿元,入库2023年安徽省“赛马”专项债项目5个,落实专项债资金0.8亿元,争取上级财力性补贴0.96亿元,落实留抵退税等政策资金0.62亿元,完成涉企奖补资金1.14亿元,兑现高新区级招商引资政策补助资金1.7亿元。
同时,蚌埠高新区做好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为企诉求办理平台,建立企业诉求“一口收办”机制,累计收集各类问题53个、办结率达100%。推行7×24小时政务服务便利化,不断完善企业开办“掌上办”,1-6月新增市场主体1483家,同比增长21.3%。扎实开展金融服务专项行动,新增“科技贷”业务金额1800万元、“园区贷”金额2500万元,解决9家企业融资需求3.26亿元。举办为企招工系列活动77场,帮助企业招工2567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下一步,蚌埠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委、蚌埠市委决策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最大的决心、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身到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中,真正把高新区打造成蚌埠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