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叶伟
今年上半年,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储能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储能板块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纷纷报喜,甚至不少上市公司实现业绩倍增。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储能产业正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产业链企业储能业务快速增长,纷纷选择增资扩产,储能赛道将会持续火热。
储能板块业绩高增长
今年以来,我国储能项目加速落地,装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0.2GW,同比增长44%。2023年上半年,规划、建设中和运行储能项目达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新增投运规模8.0GW/16.7GWh,超过去年新增规模水平(7.3GW/15.9GWh)。
储能产业规模增长,推动相关上市公司业绩高增长。8月25日,储能行业头部企业派能科技发布2023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5.57亿元,同比增长37.94%;归母净利润达6.93亿元,同比增长162.91%;扣非归母净利润约为6.71亿元,同比增长153.06%。
8月24日,光储龙头企业阳光电源披露2023年半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6.22亿元,同比增长133.06%;实现净利润43.54亿元,同比增长383.55%;基本每股收益为2.93元,其中储能业务是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的主力推手之一,实现营业收入85.23亿元,占比29.78%,同比增长257.26%。
此外,宁德时代、亿纬锂能、阿特斯、上能电气、林洋能源等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说,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推动储能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企业大手笔投资
基于可观的收益和增长预期,不少公司进入产能扩张阶段,正在研发、生产并销售寿命更长、容量更大的储能系统和技术。
8月23日,宁德时代5MWh EnerD系列液冷储能预制舱系统率先实现了全球首套量产交付。
据悉,EnerD系列产品采用了宁德时代新一代储能专用314Ah电芯,配备宁德时代CTP液冷3.0高效成组技术,优化电芯的成组结构和导电连接结构,同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采用更加模块化和标准化的设计,实现20尺单舱电量从3.354MWh提升到了5.0MWh,相比于上一代产品,全新EnerD系列液冷储能预制舱的占地面积节约20%以上,施工工程量减少15%,调试运维成本下降10%,并且在能量密度和性能方面也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派能科技10GWh锂电池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的第一期建设计划已完成主体厂房建筑建设;林洋能源上线第二条1.5GWh全液冷柔性自动化PACK产线,目前PACK产能已达3GWh;协鑫集团年产20GWh储能系统项目投产……
另一组数据也表明储能行业火热,带来企业大手笔投资。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多起储能融资事件的金额都在亿元以上,上半年融资总额达到734亿元,多家产业链企业上半年进入上市进程或完成上市。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研究经理孙佳说,随着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储能产业链企业看好储能业务的长期增长。
在此背景下,今年下半年储能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史玉波表示,预计2023年全年将新增装机15-20GW。
多举措推动产业发展
面对当前储能行业热度高涨,业内也应看到其发展面临的问题。史玉波说,比如,新型储能规划与实际装机的数量差距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储能系统调节作用;市场机制不健全,新能源配建储能的实际利用率不高,新型储能可以实际参与市场交易的品种仍有限,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孙佳表示,项目经济性较差、商业模式不清晰等一直制约着储能规模化发展。
那么,如何推动储能产业更好发展?史玉波表示,要准确定位储能与新能源在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因地制宜按照实现区域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效率最优的原则,科学规划新能源与储能,推动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同时,区分储能在不同应用场景体现价值,优化辅助服务市场算法规则和储能调用机制,探索出台共享租赁市场规则及建立容量市场的可行性,探索储能参与碳市场或绿证市场,降低储能成本。
除了体制机制完善外,储能自身也要坚持创新,持续增强技术竞争力,保障产业链安全。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能效与储能处处长徐梓铭表示,需要加快推进多元化技术进步,加速原材料、设备、系统各层面成本下降。
史玉波说,要协同完善储能学科教育、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和人才支持政策,加大对储能装备制造支持力度,构建产学研配套体系,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同时建立储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