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4日
第A8版:创新园区

持续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南京高新区加快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南京高新区(一区15园)分布图

  紫金山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

  南京高新区“三服务”进园区活动

  ▶  姜琴 丁珩

  南京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成立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增强企业创新活力为重点,以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聚焦创新型产业发展,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助力南京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学构建“一区15园”管理体系,加快开放创新,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效推动了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成立于1988年的南京高新区已经走过了35载春秋岁月。

  35载,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南京高新人奋斗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南京高新人前进的步伐。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南京高新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位次提升显著,从2012年的第21位,升至2022年第15位,10年来南京高新区的发展成就喜人;

  构建的“一区15园”管理体系,加快释放创新发展动能,不断激发园区的创新活力;

  聚力打造的“2+6+6”创新型产业,已形成优势规模效应,为园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集聚了南京市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独角兽企业等科技型企业,已成为南京市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

  35年来,南京高新区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蝶变之路。面向未来,南京高新区将接续奋斗,努力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着力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园区创新活力

  发展的动力源来自哪里?对于南京高新区而言,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重要的一项举措。

  1988年,在开创和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诞生之年,南京高新区成立,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

  1997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南京高新区分别设立新港高新技术工业园和江宁高新技术工业园,形成“一区两园”建设格局。2017年11月,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思路,围绕南京市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空间优化布局,南京市委、市政府出台《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将南京市分散的83个科技园区整合设立为15个高新园区。至此,南京高新区的面积从1991年的16.5平方公里扩充至627平方公里。

  为进一步激发高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结合南京高新区发展的实际,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南京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南京高新区“一区15园”的管理体系,由南京高新区管委会统筹15个高新园区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创新资源,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释放创新发展动能,不断激发园区的创新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仅为南京高新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更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每年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近十年南京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排名提升显著,从2012年的第21位,升至2022年第15位,10年来南京高新区的发展成就喜人。

  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表现在南京高新区创新工作影响明显增强。南京高新区先后荣获了“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称号,先后获批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等称号。

  此外,不断优化的创新环境,也进一步助推南京高新区快速发展。近年来,南京市政府不断出台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南京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运行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依法依规赋予高新园区相应的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权限。

  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推动“互联网+”审批模式创新,着力构建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办事最方便的行政审批机制,全面实现“2330”改革目标(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完成,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0个工作日完成),打造与国际通行做法和政策规则相衔接的良好营商环境;新港国家高新园扎实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和跨区域通办,利用市级“宁企通”惠企平台和长三角通办一体化平台,打造一刻钟政务服务圈,持续推进“大全科”服务模式,全科政务服务事项增至213项。

  着力构建企业发展矩阵

  创新型企业积厚成势

  科技企业是推动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近年来,在南京高新区,科技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南京高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2022年,南京高新区内工商注册企业数达26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49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7210家;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4226.25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2954.80亿元;累计南京市级认定新型研发机构401家,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达158.86亿元。

  经过多年发展,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80%以上在南京高新区;新型研发机构全部落在南京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产值、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等指标占南京市比重均约80%,南京高新区已成为南京企业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南京高新区多年来的精心培育。南京高新区构建了创新型企业发展矩阵,积极配合各高新园区推动产业发展,各高新园区多措并举推动构建“科小—高企—瞪羚—独角兽—上市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2年高新园区新增工商注册企业超4万家,净增高企超700家,新晋瞪羚企业196家、独角兽企业7家,新增上市企业13家,集萃药康、国博电子、亚信安全等优质企业成功登陆A股。作为全国第二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创新积分500强企业”榜单中,南京高新区共有189家企业入围,列第一。

  为了助力企业成长发展,南京高新区着力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建邺园成立南京市首个基金街区——金鱼嘴基金街区,集聚投资及管理机构超1120家,注册基金规模突破3600亿元,备案基金管理机构133家,管理基金规模1934.8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600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超4000家。江宁园通过“专班推进+专项扶持”,实施“扩库、增量、提质”等行动,不断提高上市后备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目前园区自主培育的上市(挂牌)企业累计已达21家。各高新园区通过构建创新型企业发展矩阵,创新型企业积厚成势已渐成形。

  此外,南京高新区充分发挥各高新园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积极培育各类创新主体。

  新港国家高新园聚力打造“小文下午茶、智谷职通车、等你来路演、新港创业营”四把“利刃”,涵盖企业培育、助企引才、项目孵化、政策扶持等的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设立“人才驿站”,推出千余套人才公寓,打造“超级孵化器”计划,助力企业从0到1起步成长。栖霞园有3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级绩效评价3A,连续三年获得省级绩效评价3A;大力孵化优质企业,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年均增速34.59%,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速34.43%。

  秦淮园在江苏省省级高新区中第一家挂牌成立行政审批局,实现实体化运作,承接47项行政审批权限,集中为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精准的“全链式”审批服务,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六合园以六合科创中心为核心,高新科技城、六合智创城、六合科创园、中南智谷等载体整体联动,已经形成了创新型企业孵化集群。

  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

  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2年,南京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4万亿元;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连续三年高于南京市GDP增速。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南京高新区创新型产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南京高新区聚力打造了“2+6+6”创新型产业,15个高新园区在培育创新型产业方面,已形成一园主导、产业链协同和多园竞合等多种布局模式,主导产业占各个园区规模的60%以上。

  今年上半年,南京高新区“2+6+6”创新型产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6个未来产业整体增速约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4%。目前,雨花台园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江宁国家高新园的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同时入选首批2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成功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高淳园已集聚医疗器械类企业612家、生产企业151家,取得产品备案凭证、注册证308件,应税销售额保持35%以上增长,高值耗材、体外诊断、康复器械等三大特色细分集群已初步形成。

  此外,南京高新区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筹建南京未来产业促进中心,建立“新技术—新赛道—未来产业”培育机制,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类脑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领域,加快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以“基因之城”建设为定位,发展基因科技产业;江宁国家高新园、新港国家高新园、栖霞园分别在工业互联网、AI解决方案和AI芯片方面发力;鼓楼园、玄武园、高淳园、江宁园分别开展互联网医院、医疗大数据、创新医疗器械和创新药研发产业的发展;建邺园、秦淮园、麒麟园、雨花台园、溧水园、浦口园、六合园分别定位消费金融、无人驾驶、机器视觉、数链科技、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工业机器人。新港国家高新园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各类人工智能企业300余家,孵化相关瞪羚企业29家、培育独角兽企业11家,带动产值超500亿元。鼓楼园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耕区块链领域,打造区块链产业先导区,成为南京市唯一的省级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试验区。

  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

  近年来,为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南京高新区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培育高水平和平台型新型研发机构,引导高校院所面向产业现实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新研机构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型创新企业,加速新研机构向技术源头和产业应用“双向拓展”。

  溧水园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关联企业+基金”结对联动机制,发挥新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利用企业生产、市场运营等有利条件,借助基金的金融赋能力量,通过平台交流、合资共建、基金投资等方式,相互弥补不足,达到共赢。

  玄武园加大了与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力度,江苏集萃医工交叉研究所、人工智能视觉实验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道肿瘤临床创新中心等平台落地运营,2022年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36个,成交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26%。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家高新区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责无旁贷。

  近年来,南京高新区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和产品创新。

  江宁国家高新园的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发布了360~430GHz太赫兹100/200Gbps实时无线传输通信实验系统等系列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打破了太赫兹通信系统实时传输净速率超过100Gbps的公开报道世界纪录,进一步奠定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

  麒麟园先后引入7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成立8家“中科系”研究机构,园区“中科系”资源密度比肩北京中关村,“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集成验证平台”“开源软件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决策智能与计算创新平台”四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规划图”变“施工图”,聚焦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精准发力。

  为推动南京高新区与全球创新大国、科技强国和关键小国开展创新合作,深度挖掘对接创新资源,促进海外高端创新人才、技术、成果、项目、资金及创新服务机构向高新区汇聚,南京高新区还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创新平台建设。

  玄武园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加快布局构建高质高端的开放型产业体系,重点推动先声药业海外协同中心、鱼跃集团高端医疗器械全球研发总部、徐庄跨境电商产业园、埃森环境中德环境检测联合开发平台、乐自科技融合网络技术海外应用等一批国际化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链接全球的开放创新平台。

  栖霞园借助两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依托紫东国际人才街区类海外环境载体,建立建设中欧国际孵化器、海外交流创新中心等离岸载体,承接国际合作项目,实现海外技术、人才互通有无;浦口园为将海外孵化、筛选项目引入到本地产业化,将引人才、引项目、引企业相结合,打造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新平台,已建立澳大利亚(悉尼)科技离岸孵化器、澳大利亚(墨尔本)科技离岸孵化器、美国(硅谷)科技离岸孵化器3个海外创新孵化基地。

  35载风雨兼程,35载砥砺奋进。南京高新人励精图治、创新实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下一步,南京高新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苦干实干,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争取在高新区成立50周年之际,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全域创新取得新成效和新突破,创造若干改变世界的重大原创技术和成果,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建设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09-04 持续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31963.html 1 南京高新区加快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