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甄晓倩 夏梦奇 本报记者 李争粉
GDP同比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5条主导产业链同比增长16.3%;科技型上市企业达15家,占天津市总数1/3……这是近日天津滨海高新区晒出的半年成绩单,为全年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天津滨海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夏青林表示,作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天津滨海高新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在一代代高新人的接续奋斗下,逐渐发展成为天津市科技创新的桥头堡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集聚地,各项科技创新指标均在天津市领跑,扛起“支撑”“引领”两大担当,发挥战略部队、战略平台作用。2022年,天津滨海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排在第16位,较上年提升了3位,实现连续3年进位。
布局前沿实验室
锚定未来产业
前不久,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重磅发布基于“飞腾+麒麟”体系的国产化脑机交互信号采集系统“天谷”V1.0,这款产品还成功地与“飞腾CPU芯片+银河麒麟桌面操作系统”组合实现兼容性测试与认证,进一步推动了脑机交互领域“全产业链、全环节”国产化进程。
据了解,今年3月,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在天津滨海高新区揭牌,这是天津市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成立的第6家海河实验室。
天津滨海高新区党委常委、管委会副主任韩林表示,建设海河实验室是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一项重大举措。天津滨海高新区抢抓天津市实施“十项行动”机遇,积极承接建设国家实验室后备力量。信创海河实验室、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以及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均坐落在高新区,占据天津市海河实验室的“半壁江山”。
“未来产业是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韩林表示,这三大海河实验室既开展从“0到1”的基础研究,更注重从“1到N”的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天津滨海高新区将继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落实“十项行动”部署,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聚焦脑机接口、自主信创、细胞与基因治疗等7个新赛道,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据了解,目前,信创、细胞生态、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三大海河实验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研项目超70项。
其中,信创海河实验室与近百家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产业链出题,实验室答题”模式进行项目研发,与天津滨海高新区龙头企业开展“信创适配中台”项目,企业拿出一部分专项研发资金,由实验室组织攻关,探索产学研联合研发的市场化合作机制。
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建成前沿技术中心,引导包括中国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药研院、合源生物等天津滨海高新区细胞生态领域的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孵化载体、创新平台等多元主体与海河实验室合作建设创新共同体,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活动,实现“1到N”的成果转化。6月份首批18支科研团队入驻实验室,围绕细胞生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开发了全球最大指令集高速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创造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最大指令集”的世界纪录,启动高性能脑机交互专用脑电信号采集系统等10个课题项目。
“海河实验室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天津滨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标国家实验室,目前天津滨海高新区已经推动海河实验室构建“揭榜挂帅”立项、“政产学研用金服”多元参与、“公司化运营”市场机制的开放式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特别是围绕主导产业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加快孵化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是高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带来研究成果快速产业化的集聚效应。”
产业链上发力
主导产业蓄势而起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天津滨海高新区已形成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经济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都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首位度信创产业为例,目前,天津滨海高新区信创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达117家,上市企业达6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87.2亿元,聚集了曙光、飞腾、麒麟、腾讯、三六零、海光等龙头企业,形成“信创包”整体方案供给能力,产业规模约占天津市“半壁江山”。
目前,天津滨海高新区拥有全国最完整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信创全产业链条,每个链条都吸引了1-2家龙头企业,同时该高新区加紧布局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推动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天津滨海高新区重点布局创新药物、细胞产品、医疗器械、医药服务等领域。
天津滨海高新区做强新经济服务业,聚焦新零售、新消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络货运等方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重点布局动力电池、可再生能源、双碳三大领域;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布局发展空天利用、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及新材料等。
今年上半年,天津滨海高新区5条主导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1068.4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新经济服务业、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4条产业链分别增长31.4%、20.5%、17.4%、7.8%,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天津滨海高新区积极‘谋’、主动‘争’、加快‘建’,持续招引重点龙头企业,推动成龙配套、成链集群。”韩林表示,截至目前,天津滨海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的项目有261个,总投资2031.28亿元。
完善科技载体
产业集聚优势凸显
近日,由华信泰建设的国内首条万台芯片原子钟生产线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落成投产,设计产能每年3万台。这一项目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打破了此前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其实早在2021年,天津滨海高新区招商团队就与华信泰团队开始了接触,围绕企业最关心的选址问题,不断寻找合适的载体,最终在华苑科技园找到了能够兼具区位交通优势、厂房挑高优势、厂区配套设施优势的厂房落地生根,企业也非常满意。”天津滨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产能已经开始不断释放,预计明年可以实现满产,产能达到3万台。
原子钟是“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典型案例。而华苑科技园是天津滨海高新区核心区域之一,这里也被赋予天津版“中关村”的厚望。
据了解,华苑科技园承载了天津滨海高新区六成以上的经济体量,七成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成为支撑和引领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是天津市科技服务资源最密集、创新创业氛围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目前,瞄准北京中关村这个标杆,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开高教科创园启用重大战略机遇,天津滨海高新区把华苑科技园打造成为天津版‘中关村’当作重要工作目标。”夏青林表示。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协同联动发展。天津滨海高新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主动与央企对接,目前落地中科曙光、中煤水文局集团、中铁十八局集团等40多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此外,引进360、抖音集团、58同城、新奥集团等一批京津冀地区龙头民营企业。此外,该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启迪之星等合作,累计引入和孵化企业300余家。
突出创新引领优势,打造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目前。华苑科技园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700家,约占天津滨海高新区总量的3/4;科技上市企业14家,超过高新区总量的90%;落地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360信创安全基地等天津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20多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2家。
聚焦高精尖发展,打造高新产业集聚地。华苑科技园是新经济活力区,形成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文创等为代表集群化发展态势,2022年新经济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941.37亿元,同比增长62%。此外,华苑科技园还是中国信创谷的拓展区,围绕芯片及核心硬件、信息安全、基础软件等领域,集聚了曙光、海光、360、天地伟业、南大通用等一批龙头企业。
积极打造一批优质载体,重塑产业发展新空间。近年来,华苑科技园持续完善产业载体建设和生态供给,形成了天百新经济基地、普天创新园、智慧山、国际创业中心等一批特色品牌载体,目前可用于研发、生产的载体累计超过100万平方米。
“下一步,天津滨海高新区将围绕主导产业打造定制化园区,陆续推动360科创园、新动能大厦、中电科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平台、新智感知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高质量载体落地,推动重点意向企业加快落户。”天津滨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营商环境
精心浇灌创新主体
今年1-7月,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75家,在天津市占比20.5%;雏鹰企业412家,在天津市占比15.4%;瞪羚企业48家,在天津市占16.9%;科技领军(培育)企业51家,在天津市占比17.8%。今年上半年,金海通登陆上交所,科技型上市企业达15家,在天津市占比近1/3……
企业是创新主体,天津滨海高新区精心呵护助力企业茁壮成长,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天津滨海高新区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形成完善“国家高企—瞪羚—科技领军—双五—独角兽—上市”梯度培育体系,挖掘优质创新主体资源,通过实施政策辅导、融资对接等精准服务,推动科技型企业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天津滨海高新区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天津市细胞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操作系统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金融持续赋能。天津滨海高新区自获批全国“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单位以来,以科技部火炬中心制定的18项指标为核心指标,增加“获风险投资金额、获科技奖励数量、拥有各级人才数量”等特色指标,构建“18+N”指标评价体系。企业只要注册授权即可查询创新得分,不用再填报数据。同时,该高新区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等9家合作银行推出“科创积分贷”,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金融机构和信贷产品,用积分换取真金白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目前,天津滨海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已经服务覆盖各类重点科技型企业2300余家,9家合作银行,推出“科创积分贷”产品,已支持100余家企业获授信超4.5亿元。
除了“企业创新积分制”以外,天津滨海高新区还与海河基金等机构合作成立信创产业基金、新动能产业基金等产业基金12只,总规模超280亿元。设立高新区海棠创投基金、芯火集成电路天使基金等专项子基金,加大创投、风投引进力度,构建完备的科技金融体系。利用基金杠杆作用和产业链虹吸效应,今年引进元旭半导体、青禾晶元等优秀企业,完成恒宇医疗、北京极豪等14个项目投资。
此外,天津滨海高新区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高地。高标准建设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贷后管理平台。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级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和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等。
勇立潮头催奋进,策马扬鞭启新程。下一步,天津滨海高新区将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为重点抓手,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主要目标,坚决扛起“支撑”“引领”使命职责,坚持“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推动滨海高新区成为创新的“主引擎”、产业的“主阵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和新时代美丽滨城中展现高新作为。
作为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天津滨海高新区始终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在一代代高新人的接续奋斗下,逐渐发展成为天津市科技创新的桥头堡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集聚地,各项科技创新指标均在天津市领跑。下一步,天津滨海高新区将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主要目标,坚决扛起“支撑”“引领”使命职责,坚持“党建引领 共同缔造”,推动高新区成为创新的“主引擎”、产业的“主阵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和新时代美丽滨城中展现高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