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康喜
近期,国家权威报刊《科学通报》在线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宣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轻元素材料团队突破电镀单晶铜片技术。这是继不久前宣布突破12英寸二维半导体晶圆批量制备技术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取得的又一项重要科研进展。
在松山湖科学城,类似科技创新故事不断上演。今年以来,松山湖通过推动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建设,夯实基础研究高精尖支撑能力,继续提升松山湖科学城集中度,加速提升科创能级。
7月27日,松山湖科学城迎来纳入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三周年的重要节点。三年飞跃大湾区,松山湖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创新生态体系加速完善,一大批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这里加速布局,迈向国际一流科学城的集中度进一步明晰。
以全链条构筑创新生态体系
2020年,随着国家批复同意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为主体,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深港科创走廊重要区域。
行走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广深港科创走廊上可发现,大湾区科创要素正在快速串珠成链。而在这条“创新长廊”中,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原点,国家大科学装置不断朝着集群化发展,是松山湖能够屹立这片“科创雨林”的主要原因。
散裂中子源不仅填补了国内脉冲式中子源及应用领域的空白,更是大湾区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自运行以来,它就与港澳科研机构、高校保持着密切合作,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领域,并不断吸引先进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人才落户大湾区。
当前,松山湖已集聚起众多院士和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建立起大科学装置、省级实验室、高校以及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一大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中试和产业化平台基地,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5家,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
以大招商磁吸更多创新要素
作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大湾区“科技创新雨林”重要区域,通过招商引资聚集各类要素,是松山湖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并持续奔涌创新动力的“必由之路”。
今年年初,东莞提出“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招商工作目标。在“大招商”格局下,松山湖出台了《松山湖关于构建“大招商”格局 高水平推进协同招商的工作方案》,确定引进协议投资不少于220亿元的年度目标。
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创新种子、土壤和活水,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汇入。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要维持良好运转,如何以招商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形成“磁吸力”,是松山湖今年以来招商的重点。
为此,今年以来,松山湖创新推出载体招商模式。通过探索科研用地复合利用、推出高品质产业空间、打造差异化产业园区等创新形式,以原有科研载体为基础,招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企业高度集聚,激活产业集聚效应,做强创新驱动发展“磁场”。
在此基础上,松山湖鼓励支持园区科研载体加入产业联盟,引导产业园区从市场需求和园区优势资源出发,明确定位及发展方向,打造组团集聚、功能互补的载体内产业、商业布局。为企业发展提供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的一流城市空间载体。
今年1-6月,松山湖内资协议引资达109.1404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53.15%,招商成效初显。
以高品质生态集聚高端人才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区域创新发展的活水,创新人才便一定是其核心。从本质上看,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不光需要科创氛围,更离不开生态、舒适和高品质的城市配套。高品质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的打造,必须要有高品质的配套服务与支撑。
今年以来,松山湖在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级、加快环湖地区的规划建设、深化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回应人才诉求,不断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提升、环境品质优化、市政基础支撑水平,让城市成为发展人才的“温床”。
如在城市建设上,目前松山湖正在全面推进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城市中心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彰显城市集中度与显示度;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松山湖今年将继续推进松山湖第三小学、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等教育设施建设,谋划建设一所湾区高水平的公立医院。
据不完全统计,自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3年来,松山湖万象汇、滨湖万科里、佳纷天地、松山湖未来学校等高品质城市配套相继建成,松山湖科学公园、悦榕庄酒店、国际人才社区、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现场当前一片火热,一座宜居宜业宜创宜研的科学家园,正从一张张“规划图”蝶变为一张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