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杨蕾 易颖
今年上半年,贵阳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1.7%;招商引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位居贵阳市前列。
今年下半年,贵阳高新区将进一步凸显“高”“新”内涵,抓好高新区规划建设、体制机制、项目管理、营商环境四大基础工程,使贵阳高新区真正成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先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示范区,为“强省会”行动作出更大贡献。
围绕“两主一特”产业谋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技术创新,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发展成为优质的航空零部件供应商,并成功登陆科创板,实现了贵州企业在科创板上市“零”的突破。
在贵州中晟泰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数百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正在生产LED灯珠。中晟泰科总经理刘占飞介绍说,依靠智能制造、纳米级制程工艺设计和制造服务,该公司生产的LED灯珠不仅性能优、功耗低,而且实现了芯片尺寸的优化。
贵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2021年5月在贵阳高新区投产,是专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电池的生产基地之一。该公司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并兼具高体积能量密度、高放电倍率和长寿命、长续航的优势。
这些企业都是贵阳高新区“两主一特”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特色产业)的代表。
贵阳高新区科学把握贵州省、贵阳市区域发展布局,主动适应责任之变、视角之变、要求之变,以成为带动贵阳市乃至贵州省发展的“火车头”“发动机”为己任,围绕“两主一特”产业体系,积极谋篇布局,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今年1-6月,贵阳高新区“两主一特”产值预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八成以上。
推动产业聚链成群
抓招商就是抓发展,在增量崛起上攻坚突破。
在今年的数博会上,贵阳高新区与北京比格大数据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共建大数据及信创云迁移服务项目,并成立云上比格(贵州)大数据有限公司负责推进该项目。这是贵阳高新区今年新落地的信创项目之一。上半年,贵阳高新区引进了北京比格等软服业项目18个,总投资7.1亿元,进一步提升了贵阳高新区信创产业集聚效应。
贵州航亚科技有限公司同属贵阳高新区产业链上的一环,作为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在贵阳市的上游配套商被引进。此前虽然无锡航亚也在给中航发黎阳供货,但产品需要从无锡运送过来,如今贵州航亚落地贵阳高新区,无疑有助于无锡航亚降低成本,提升整体效率。
以产业链招商、围绕构建产业生态引强,不仅有效提高特色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也是全面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贵阳高新区把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作为招商重点和主攻方向,围绕中航发黎阳公司等龙头企业及关联产业链,强化产业链招商。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贵阳高新区围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链条细分领域发力攻坚;在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持续深入开展发动机、微特电机“两机”生态圈招商,上半年新引进北京金轮坤天航空等“两机”产业项目7个,总投资6.53亿元。
打造“服务优”高新区
“‘共享电工’的推行,能帮助我们及时匹配专业资源、降低成本、提升用电效能。”前不久,在贵阳高新区召开的工业企业用电保障研讨对接会上,贵州中晟泰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设备主管何林说。
而这场探讨推行“共享电工”的对接会,正是贵阳高新区党建联盟着力为中小微企业降低用工成本、运维成本的生动实践。目前,贵阳高新区已依托产投集团旗下的夸父商务交互小程序平台,成功上线“共享电工”服务。贵阳高新区企业可根据需要在平台上填写需求、预约电工,还可将闲置的厂房仓库、办公空间、技术及人员等资源在该平台上共享。
除精准落实要素保障外,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坚持“审批紧跟项目跑、服务围着企业转”,努力打好服务“组合拳”,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优化帮办代办服务,全力推动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我们以强服务、优审批、减流程、促发展为目标,对企业采取‘一窗办’‘一网通办’‘一站办’‘一件事一次办’‘一表办’等措施;在项目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上,积极推行‘合并办’‘容缺办’‘备案办’‘指引办’,简化编报程序,压缩审批时限。”贵阳高新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贵阳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各窗口累计受理并办结各类事项35.1448万件,办结率达100%,政务服务“好差评”好评率为99.99%,代办服务窗口共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602项/次。政务服务事项共计322个,实现可网上申报率100%,已分期分批开通“掌上办”“指尖办”101项,实现纳税人涉税信息查询等20项事项的秒批秒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