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7日
第A12版:高新产业

科技创变者:人工智能的未来在哪里

  ▼ 本报记者  张伟

  7月6日,由中关村智友研究院主办的首届科技创变者大会在京举行。数十位来自人工智能、新能源、医疗、机器人领域的专家院士、投资人、企业家齐聚一堂,深入剖析了机器人智能化领域的发展趋势与转化思考。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未来

  围绕“具身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未来”话题,4位科学家在现场展开了机遇与挑战两个角度的讨论。

  谈到未来5-10年有哪些比较大的赛道,需要科技创变者和各方孵化器、产业园、投资者结合起来,推动科技的变革形成产业时,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大多媒体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铁军表示:“今天人工智能很热,已经占据了历史机遇窗口期。我认为人工智能下一个重大突破是通用感知模型,即面向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具身智能模型,通用感知模型的快速发展会带来巨大新机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樊瑜波表示:“现在我们社会的老龄化不断加剧,人的机能衰老和逐渐半失能、失能也会成为必然。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助和支持就成了一个大赛道。从科技角度来看,未来生物活性智能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清华大学教授、博导,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比较看好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3个赛道。他说:“大模型的能力,再加上思维链等提示词工程可以实现零样本学习,这有可能更多地推动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机器人的结合,在未来或有更多真正产业落地应用的机会。”

  在谈到什么场景会出现单品出货量超过百万台的机器人形态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迦智科技创始人熊蓉表示:“人工智能从专用人工智能走向了通用人工智能,对机器人而言,也需要从专用型机器人向通用型机器人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工智能热潮中,人形机器人也形成了一个热潮的原因。因为它代表的是未来一个通用型机器人,可以适应各种应用场景。”

  科技型创业主打技术导向

  在以“科技型基金助力寻找下一代智能产业的大脑”为主题的巅峰对话中,创新工场执行董事王震翔认为,硬科技创业团队和互联网创业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互联网是用户导向,而科技型创业者最大的特点是技术导向。

  “一个创业者能够具备很高的技术壁垒,同时又有商业洞察力再加上同理心,三者聚在一起,他会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创业者。”王震翔说。

  关于近几年科学家创业特别受投资机构欢迎的背后原因,人大商学院教授、雅瑞资本创始合伙人张瑞君认为有3个重要因素。

  “从宏观来看,首先,今天科技进步的速度非常之快,对于人类生活和产业的变革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开始关注新技术,技术创新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其次,中国正在进行转型升级,一定要有硬科技的支撑;最后,2019年中国的科创板诞生,给硬科技的企业创造了非常好的平台,这个空间的打开为很多机构愿意助力硬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他说。

  SEE Fund无限基金合伙人赵瑱则从微观层面做了补充。他提到,首先,科学家有很敏锐前瞻的嗅觉,而不是单纯依赖于纯产业当中的惯性做事情;另外,科学家有比较宽阔的创新思维,能够帮助他们在更广阔的视角下看待问题;现在很多创新是在学科交叉领域,很多科学家在一些热点学科交叉领域是有这样的视野和能力的。

  关注医疗科技的发展

  在创变圆桌环节,嘉宾围绕“未来已来—创新型医疗科技的发展与落地”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了创新型医疗科技在当前的发展,分享了落地阶段的个人具体实践经验。

  北京未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丁铭结合自身公司经验表示:“未磁科技经过0-1的阶段,现在已经进入到1-100的阶段,当中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第一个挑战是要转变思维,做企业的时候,市场需求一定是我们第一个关注的地方。过去做科研磨的是屠龙刀,不管世界上有没有龙,但是我现在磨的刀必须要保证市场上有龙才行。其次是服务心态的转变,当我们碰到任何问题的时候,客户一定是第一位的,首先解决的是客户需求。”

  对于医疗机器人未来会给医疗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柏惠维康创始人兼CEO刘达谈到,“手术机器人无疑是国内外特别热门的赛道,在中国的环境中,手术机器人从短期来讲是让手术变得更容易,因为目前手术机器人技术主要是辅助医生。长期来看意义更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手术机器人未来最佳的状态是可能替代医生。对于医疗产品来讲,无论是手术机器人或者其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怎么去考虑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成熟度的问题。”

  在谈到当前科技创新能赋予什么样的商业价值时,华视诺维CEO夏超然表示:“技术本身并不代表天然的商业价值,这中间有个很强的思维转变和形式转变。创造价值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利用技术手段来复制和增加很多医疗垂直领域的可能性。”

  对于医疗器械的创新生态还有哪些需要进行弥补的地方,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李绮说:“医疗器械是一个有门槛的行业,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源才能够支撑创业企业的发展,包括政府的政策、产业、研究机构、投资人、临床医生和医院等,都是生态当中的一环,是创新生态的参与者、缔造者,是必不可少的。”

2023-07-17 6 6 高新科技导报 content_131480.html 1 科技创变者:人工智能的未来在哪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