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大勇
近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第2000万辆下线活动在广州举行。在灯光闪耀中,一辆造型华美的新能源汽车从广汽埃安整车下线区缓缓开出,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量达到2000万辆。
业内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生产突破2000万辆是一个重大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7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
据了解,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产业体系,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2020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了500万辆,实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提出的目标;2022年2月,这一数字突破了1000万辆;2023年7月,实现了第二个1000万辆,仅用了1年零5个月的时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2000万辆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正成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辆,是重大的标志性事件,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实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是市场化推动能源革命、实现交通领域节能减碳的重要成果,有效拉动了汽车产业链实现换道超车,实现了以电动化产业链替代内燃机产业链的巨大提升,尤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成功引领了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
政策保驾护航
在业内看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0年,电动汽车就被列入“863重大专项计划”。2004年,国家发改委在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批准多款新能源汽车量产。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近年来,各部门先后推出70余项支持政策措施,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产业体系,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贡献了中国力量。”辛国斌说。
据了解,2012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出台两个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从国家到地方,涵盖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多项政策先后推出,全方位扶持产业发展。此外,工信部还实施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组建了动力电池和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商业模式。相关规划和举措,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内生动力更充足。
第三个“千万辆”明年或将实现
“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030万辆,而我国占据60%的份额。就目前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第三个‘千万辆’可能会在2024年的7月前实现。”崔东树表示,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是跨越发展奇点后市场化力量主导推动的能源革命,是实现交通领域节能减碳、绿色出行的重要成果,有效拉动了汽车产业链的改造升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崔东树也坦言,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内部,仍然存在着“乘用车、商用车发展不均衡,地区市场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上游原材料波动,材料体系、工艺能力的再探索,补能基础设施建设,高阶自动驾驶的应用仍需要持续发力保持投资动能”等课题需要研究解决。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定力引领了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浪潮,在尝鲜试错中也为各国政府和国际车企全面跟进新能源汽车转型提供了先导经验,这对我国汽车行业从跟随到跨越领先、市场与技术协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崔东树表示,未来我国汽车产业要持续向自主品牌升级、减碳智能化发展,推动自主产业链向“灵活可控、占据世界领先优势、服务更广阔的市场”的方向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