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伟) 6月28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以“聚缘于校,开源共行”为主题的2023年开放原子校源行(清华大学站)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
活动中,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表示,高校是开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以“校源行”公益项目为引领,广泛宣传开源文化,探索开源教学模式,致力于打造方向明确、路径清晰、衔接紧密的开源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开源领域培养多层次、多维度的领军创新人才。“校源行”项目有三大亮点:一是以开源社团为核心,构建高校开源生态;二是设立开放原子开源助学金,支持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积极培养开源热情;三是以开源课堂为源泉,为开源教育提供素材。
中国图学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赵罡表示,开源已成为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有力推动着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高校是开源文化、开源精神、开源思想的重要推动者和贡献者,为开源社区提供人才和资源,推动开源技术和开放数据的发展。开源进校园将深化产教研融合创新,培养适应数字化经济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内最早践行开源实践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积极支持和推广开源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开源项目和活动。
据悉,“开放原子校源行”公益活动自2022年推出以来, 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已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举办。活动旨在探索开源实践教学模式,厚培开源人才底座,助力提升软件科技源头创新和软件技术供给能力,打造人才培养“样板间”,建立开源评价“试验田”,培植产业实践“先锋队”。
未来3年,开放原子开源基金将全力支持全国各高校建设开源社团、推广开源课程、发放助学金、培育开源大使,举办不少于500场开源活动;继续联合腾讯等战略合作伙伴,与各高校一起探索打造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建立从高校开源学习、产业开源实践到开源创新创业的循环体系,为全球开源发展蓄势储能。